依據國際疼痛研究學會的定義,疼痛是一種「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知覺和心理感覺」。雖然疼痛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但只要有疼痛感,都可能是某個環節出了問題。近年來醫界已將「疼痛」列為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等四項基本生命徵象以外的「第五生命徵象」,顯是現代醫學對於疼痛問題,已轉為以更積極的態度來處理。然而一般人在面對疼痛治療時的心裡,往往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期待的是疼痛症狀能早日消除,怕受傷害的則是擔心治療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再遲疑間反而容易錯失治療先機,導致身陷長期慢性痛的苦楚,或是腦人疼痛一再復發的窘境中。


其實疼痛往往是警訊,因此疼痛治療的目的,除了要解除疼痛症狀,也必須找出引起疼痛的根本原因加以處理。一個主訴大腳趾疼痛的患者,其疼痛可能來自腰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第五腰椎神經根病變;一個胳臂中疼痛的患者,其疼痛來自肩關節滑囊炎的機會,恐怕更高於胳臂本身的肌肉出問題。依據臨床統計顯示,頭痛、下背痛、關節痛、肩頸痛等是最常見的急慢性疼痛。這些源自肌肉、筋膜、關節等處的疼痛感,是屬於體感性疼痛(somatic pain),本質上為較難定位的鈍痛,若在加上轉移性疼痛(referred  pain)的表現,恐怕就不是以「傷哪裡,痛哪裡」的簡單邏輯就可以概括解釋的。此外有些涉及神經痛(neuropathic  pain)、中樞性疼痛(central pain)、心因性疼痛(psychogenic pain)等更複雜的疼痛轉機,使臨床判斷的困難度更高。例如頸因性頭痛(cervicogenic  headache),是因頸部問題所造成的頭痛,其原因可能是頸椎骨骼肌肉的問題,也可能是感覺輸入整合的問題,同時因常伴隨噁心、怕光、頭暈等症狀,更類似是自律神經失調的現象。由此更不難理解疼痛處理確實有其特殊的複雜性,必須格外謹慎小心的抽絲剝繭,才能對症治療。


 



<資料來源:長庚醫訊,林口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 陳智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