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與調息是練習健生潛能養身功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是屬於靜功,靜功又稱為內功,是氣功中的一種是採取靜姿態透過放鬆、入靜、調息的方法鍛鍊人體內部的精氣神以至經絡氣血,津液不斷調整強化各個臟腑功能,使氣在經絡內更活躍,逹到疏筋活血的目地,並使人意念集中,腦波穩定,靜坐調息外表看似靜止,體內卻是一種內動的功法,所以靜坐調息是一種外靜內動練功法,也唯有透過身心的靜與鬆,大自然的能量,才能有效進入人體,以獲得最大的健康效率。




為什麼要靜坐調息




  美國哈佛心臟科醫師班森早在1970年便提出靜坐調息,可以使人放鬆減少焦慮壓力,使賀爾蒙正常釋放,是心、肝、胃、胆…內臟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如憂鬱症、失眠…症狀及各種酸痛病患最佳輔助療法。




靜坐調息與世人的健康是息息相關的,比如說:世人可以七天不吃東西,還不會死,可是只要幾分鐘不呼吸,人體就會死亡。由此可知呼吸帶給人體的生命是多麼重要了。而且仙家有一句俗語是「長吸長命,短吸短命」,因此靜坐時呼吸之氣,如能逹到丹田是好了,如不能到丹田亦不妨只需放鬆自然呼吸即可,以一些動物為比喻!狗每分鐘的呼吸次數是三十多次,牠的壽命在十五年之間。烏龜的呼吸次數在五次左右,牠的壽命在五百年之間。蛇的呼吸次數在三次左右,牠的壽命在七百年之間。那麼人的呼吸是十五次左右,所以人的壽命在八十歲之間。因此由以上的呼吸的次數與壽命的比較,便可以了解呼吸與壽命是息息相關了。




為了我們身心健康,每天早晚或適當的時間靜坐調息15分鐘以上。




西方預防醫學熱衷研究東方靜坐




減輕壓力:哈佛大學醫學院開設靜坐課程




  【記者謝亞晴/採訪報導】九月中旬,美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藍道預測,二十年後,美國醫事總署可能會建議大家將靜坐冥想加入日常作息中,以兼顧身心保健。




  近半個世紀以來,西方醫學界開始著手研究東方精神文化對於人體的影響,過去廿五年中,著名醫學雜誌上總共發表了二千多篇身心醫學(Mind/Body
Medicine)
相關研究成果,為醫學界打開了另外一條研究方向。




  哈佛醫學院的Herbert Benson醫生可謂「身心醫學」的先驅,多年來積累了許多豐富證據,說明心靈修練可在人的生理上獲得顯著效應,這類修練包括宗教和非宗教。除了論文發表,許多醫學界人士,包括哈佛大學醫學院等更嘗試開設靜坐課程為民眾減壓或以靜坐為其進行生理治療,許多名人亦十分熱衷以靜坐或瑜珈來維持身心健康。




  在發表的相關論文中,醫學界不只針對憂鬱症或自我認知領域研究。去年十月,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心理系的DimsdaleMills博士在《美國心臟學雜誌》發表了靜坐如何封閉腎上腺素促進劑對心率的刺激作用。




  實驗中受測的婦女在接受注射異丙腎上腺素(一種腎上腺素促進劑)後,開始簡單靜坐,結果卻發現這位婦女的心率不升反減,她的心跳在靜坐時每分鐘下降了十七次。事後,當她被問起,是否有頭昏、噁心等感覺時,她的回答是否定的;亦即靜坐對她的身體的影響比醫藥還大。




  美國貝勒醫學院醫學系封莉莉教授亦曾在某氣功修煉者打坐入定前後,抽血檢查紅血球化,結果顯示,煉功一小時後,其紅細胞的彈性明顯增加。




  目前,台灣醫學界普遍認為靜坐為為主流醫學,因此在療程中加入靜坐課程的極少,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於民國八十五年成立「壓力病房」,以氣、靜坐、團體討論等方法,來改善病人壓力大的情況。負責授課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孫讚德表示,他採用坐禪(靜坐)的方式教導病人自療,但囿於病人對此領域認識不夠,因此少有人加入。




  孫讚德練習禪修已有五年歷史,他表示,靜坐後,身體比五年前狀況還好,也很少生病。「這世界哪有仙丹呢?」他建議民眾不要等到身體出問題了再來尋求醫治,「很多人平時都不肯為自己的健康多付出一點,卻又抱怨。」孫讚德看到許多病人只想吃藥,卻不願意讓人體的生理機制來調養身體;其實平日抽一點時間練習,對身體會有非常不錯的影響,預防醫學愈來愈受國外醫生的肯定,「吃藥還是會有副作用的」。(摘自大紀元時報)




一、靜坐調息昔為悟道今為健康與疏減壓力




距今二千五百年前,佛祖在菩提樹下打坐悟道,現在,愈來愈多的美國醫師及保健人員教導病人如何把佛祖的悟道法運用到他們的生活上。




美國許多醫院、企業及社區中心開辦打坐課程以為病人減壓,同時也讓病人更能應付生理的病痛,及病痛所引發的心理壓力。




新的研究顯示,打坐的鎮定功效可在動脈壁及腦部偵測到。這個一度被視為非主流的療法,現在己有許多保險公司願意納入醫療費用中。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喇嘛教研究教授杜爾曼說:「打坐是人自內在想法抽離,專注平靜及愈合。」他指出,透過打坐,醫師協助病人拋開痛苦及焦慮,加強身心的關係。




有許多不同的打坐法,廣為醫院採用主要是讓病人專注於呼吸。作法不同,但基本要點為舒服的坐著、眼睛輕閉,背脊挺直及注意力集中於呼吸。練習者旨在讓他們的想法及感覺維持抽離及心的平靜。專家表示,透過這樣方式,打坐者學習專注於當下,讓心靈澄清、平靜及聰慧。




雖然這些聽起來十分抽象,不過,北卡羅萊納州杜克綜合醫療中心減壓計畫主任布南利博士表示,病人的感受會很深刻。他說:「一名四十歲的女病患參加減壓計畫後表示,之前她根本一刻也定不下心,但上完課後,她已可一段時間專注於其他事情,這是一個小奇蹟。」




杜克計畫是市面上有七十種以身心為基礎的課程之一,這些課程皆師法一九七九年卡巴辛恩在麻州大學醫學院所創設的減壓診所的做法。醫院門診採用這種心靈訓練,係用以配合其他醫療,時間長逹八周,主要在醫院講授,目的在協助病人「透過每天溫和但嚴格的冥想及放鬆方式保健自己。」




醫師指導不同疾病及身心失調病患進行心靈訓練,包括心臟病、焦慮症、慢性病痛、癌症、愛滋病、頭痛、睡眠障礙、高血壓、疲勞及皮膚失調患者等。為了因應人們對預防醫學的日漸重視,美國一些保險公司已開始支付這類心靈計畫的部份或全部費用。




儘管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表示,目前要評量打坐的療效還言之過早,但該院互補暨替代醫學部門發言人葛林女士說:「這項治療值得進行進一步科學探討,以證實其所宣稱療效的虛假。」




事實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一九九九年己撥款八百萬美元給愛荷華州的大聖管理大學,就打坐對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的非裔美國人的功效進行五年的研究。




據美國心臟學會三月份的中風雜誌報導,大聖大學研究員表示,透過冥想打坐的放鬆及減壓,可以減少動脈阻塞及心臟病發及中風的機率。




另據哈佛研究員拉澤博士發表於五月份的「神經報告」雜誌上的研究指示,冥想打坐會啟動腦部特定區域,可能影響心臟及呼吸的頻率。拉澤以磁振造影測量打坐者血流改變狀況發現,打坐者腦部特定區域的血流及活力大幅降低。研究員班森表示,腦子對外界的刺激會釋出腎上腺素,造成身體緊張,不過,打坐時,腦子因冥想或專注呼吸使身體平靜,減低緊張的有害影響。




美國醫學博士班森預測,未來醫學將如三腳凳,呈現藥品、手術及保健三足鼎立方式,而保健包括冥想、營養、運動及健康管理。杜爾曼指出,冥想打坐不僅有益健康,而且是尋求內心改變的工具。布南利則表示,不管病人的宗教為何,透過打坐,病人會發現他們更能知福惜福。




(聯合報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七月二十八日)編譯尹筱晴 (取材自外電報導)




二、靜坐調息之法




靜坐調息的方法有很多種,各有其優缺點練健生潛能養生功,則採取自然的正襟危坐之法。




正襟危坐是儒家的坐姿,也是最自然的坐姿。此種坐法是找一張與膝蓋同高的板凳,如果沒有這樣高的板凳,就要訂做一張或是自己動手做一張,務必要求與膝蓋同高的板凳,太高或太低都不好。坐法是雙脚打開與肩同寬,兩小腿垂直於地。身體端正,兩手掌輕鬆置於兩膝蓋之上。背部不可靠任何東西,僅臀部坐在板凳上,兩大腿懸空平伸,與小腿成一直角(「)形。可採自然呼吸法或丹田呼吸法皆可的呼吸方法。




正襟危坐看似簡單,如果方法不正確反而有害無益,正確坐法就是要「尾閭中正,涵胸拔背,腰直肩沉,頭頸正直」。以上這是靜坐之人必須謹記的口訣。




尾閭中正:尾閭是尾閭關,也就臀部的部位,正是靜坐的下盤,下盤一定要坐得中正,腰部才能伸長,反之如果腰部傾斜,尾閭不中正了。




涵胸拔背:涵胸就是包涵胸部,與挺胸正好相反。拔背就是背部中間向後方突出,使背部形成平圓形。但是不要會錯意,而做成彎腰駝背了。在此再提醒一點「涵胸就是拔背,拔背就是涵胸。」形式上是一體的,其目的就是要使腰骨中正。




腰直肩沉:肚臍後面的腰骨要伸直,成垂直線,絕不能犯了「抝腰」的毛病。抝腰就是腰骨向前挺出,變成「S」形,這都是不可以的。再就是肩沉,肩沉就是兩肩不要聳起,因為兩肩如果聳起,整個腰骨就會往上拉,這樣坐不了多久,就會腰酸背痛了。




頭頸正直:頭頂自然向天垂直,下顎內收(不是低頭),下顎內收就是要下顎稍微壓住頸部的大動脈活動,這樣靜坐時可以減少胡思妄想。




三、靜坐調息姿勢要領與注意事項




(1)  
坐的時候不依靠在靠背上,要坐在凳子前面二分之一的部位。




(2)  
腰和腰椎要伸直,腰帶要寬鬆。腰椎伸直有利於腰椎放鬆。腰椎一伸直,不致於使腰椎的分離幅度加大。勾著腰坐或側著坐,腰椎的生理幅度會加大,而使腰椎的有些部份受到不必要的壓迫。腰椎伸直,還有利於督脈的通暢。




(3)  
頭要正,百會朝上,頸椎要直,下顎內收一點。頭正項直,有利於玉枕關的通暢,同時,頸椎伸直,有利於治療頸椎骨質增生。




(4)  
兩手掌心向上,上下重疊,放在小腹部位。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兩手的五指微微分開一些,雙手大姆指輕輕的挨著。身體比較好、膽量比較大的人,兩手掌可以上下分開一寸左右,兩手懸在小腹前面,兩手小指微微向後邊,向下邊翹一點,這樣容易出現氣感。為什麼兩手需要放在接近的部位呢?中醫、氣功的經絡學說看,雙手十指屬於手三陰三陽經絡的重要穴位-井穴的重要部位。雙手在接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感應現象,容易形成環狀的循環導路,使氣感加強,容易出現氣功效應。從現代科學看,人身有生物磁、生物電,並且有生物電磁場。有人認為,人體的頭部和腳是人體磁場的南北極。也有人認為,左右手也可以看成是人體磁場的南極和北極,相互有吸引的作用。雙手相互接近,可能使人體的磁場加強,有利於保護自己的磁場或磁效應。




(5)  
兩手掌心亦可平放在膝蓋上,使氣自然流通,並觀想金色龍捲風或藍色天空從百會或額頭C6而入,從頭、頸、肩、背、腰至腳源源而入充滿全身,濁氣從腳底湧泉排出,能量從十指與湧源而出。




(6)  
口唇輕輕地閉著,上下牙齒輕輕分開一點,不要挨著。舌頭分四種姿勢:一般的人舌尖稍稍上翹,抵著上顎;有心臟病的人,將舌頭尖輕輕地抵著下門牙的牙根;身體肥胖而沒有低血壓,需要減肥的人,可以將舌頭輕輕放在口腔中間位置,上下都不要挨著口腔部位。如果你以前有比較重的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或者以前有精神分裂症病史,或者是在這以前你的情緒不太穩定,矛盾的心理比較明顯,就將你的舌頭向下向後捲一點,舌尖抵著舌頭下面那根筋(叫舌下繫帶),這樣就有利於調節你的情緒。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口唇與脾胃關係密切。一般的人若忽視了嘴唇而無意識的開著,就容易耗損精氣,不利於脾胃功能的調整。常閉口唇就有利於調整脾胃的有關功能,包括有些吸收運化功能的調整。牙齒屬於腎所主管,平常人牙齒常常是咬著的,那麼練功的時候,有意識地分開一點,有利於腎胃氣通暢,有利於腎有關開合功能的正常調節。舌頭與心臟關係密切。舌為心之竅,心開竅於舌。調節舌頭,就能調節心的有關功能。所以需要做一些口唇、牙齒、舌頭姿勢的調整。




嘴唇輕閉,舌尖抵住上顎(上門牙內一公分的地方)不可用力,若有唾液可以緩慢的嚥入丹田,須知這種唾液就是仙家的甘露水,在近代醫學的名稱就是酵素荷爾蒙,荷爾蒙有使人返老還童的神奇效果,又能幫助消化,所以靜坐對人體的養生之道是莫可




言諭的好。




(7)  
眼睛半睜半閉,保留一點光線進入眼睛就行了,視線向下看著自己的鼻尖。身體好、膽量大的人也可以閉上眼睛,用意識看著自己的鼻尖,閉眼睛反應會比較大。




這是關於視線調節的姿勢式,這樣有利於調節你的注意力,不至於直接受外界光線的刺激、干擾而影響入靜。有意識的看著鼻尖,還有利於調節任脈。中醫、氣功的經絡學說認為,人體從頭頂正中百會穴開始,沿鼻尖往下,沿身體面正中線到前後二陰的中點會陰穴,這條線稱為任脈。如果你似看非看地看著自己的鼻尖,就有利於任脈的通暢,再配合舌頭有關姿勢的調整,任脈就容易通暢了。任督通暢,內氣能夠自動運轉,這就是道家內丹術所說的小周天。




為什麼眼睛只要張開一點點呢?因為眼睛全開時,心容易散亂;如果眼睛全閉又容易昏沉。所以靜坐才採用半開半閉的方法。




(8)  
耳朵不要往外聽,要聽自己的呼吸,自然外面的聲音就聽而不聞了。




(9)  
呼吸宜用鼻子,不可用口呼吸,而且越細越好,越長越好。




(10)靜坐之房,空氣要流通,但是不要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因為靜坐之後,毛細孔容易張開,如果讓風直接吹到身上,容易引起感冒。尤其是玉枕穴(後腦部份)與膝蓋的地方,最怕風寒侵入,所以靜坐的人膝蓋最好不裸露。




(11)靜坐調息前兩個小時,與靜坐調息後半小時,最好不要吃食物,以免妨礙消化系統,同時也不要在肚子很餓的情況下靜坐調息,否則容易分散心神。因此靜坐調息前喝一杯開水是很適宜的。




(12)酒醉後、行房後,或過度疲勞,或大病初癒,或睡眠不足,或雷雨交加的天氣,都不適合靜坐調息,就是靜坐調息也沒什麼效果。




(13)靜坐調息時光線不要太暗或太亮,因為太暗容易昏沉,太亮容易緊張。




(14)初學靜坐調息不必勉強坐太久,時間以十五分鐘至三十分鐘為一次,每天靜坐調息兩次至四次即可。




(15)
靜坐調息時辰以,子時、卯時、午時、酉時,這四個時辰最好,子時是晚上十一點至翌晨一點。卯時為早晨五點至七點。午時是中午十一點至午後一點。酉時是傍晚五點至七點。以上這四個時辰是天地正氣感交的時刻,所以靜坐調息效果最好。其它時間亦可。




(16)靜坐調息時除了精神放鬆,心情要保持愉快之外,還要把腰帶、內衣寬鬆,這樣才能使呼吸舒暢,使血液循環不受障礙。




(17)靜坐調息時,應該放棄一切希求之心,因為一念心動,即是妄念,有了妄念,就不能進入無念的境界。尤其有些人,一學靜坐調息就想得到河車運轉,或是得到金丹、舍利子,其實靜坐調息之人,如有以上想法反而是偃苗助長,欲速則不逹的反效果。




(18)在靜坐調息過程中,如果小腹或背部有熱氣時,應任其自然,不必去控制或引導,才不致發生偏差及頭現象。




(19)有病的人靜坐調息到一段時期,身體逐漸恢復,這時容易產生性生活的要求,但是應該盡量克制,逹到「寡慾」為上策,否則在恢復階段,浪費精力,就難逹到治癒疾病的功效了。




(20)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著涼,而有輕微感冒,只要多喝開水,靜坐調息半小時,當可不藥而癒。因為輕微感冒,有時只是體內的經脈與血液循環不良所引起,比如說生活不規律,或是受到輕微風寒侵入,都會發生這種現象。那麼靜坐調息正好可以調整經脈與血液循環,使它們恢復正常,經脈與血液循環一旦恢復正常,就會逼出風寒之氣,風寒之氣一旦逼出,輕微感冒就會不藥而癒了。但是,如果經過靜坐調息之後,還不就能治癒感冒,就有三種原因了。如:一、自己功夫不足。二、感冒已比較嚴重。三、體內已受病菌侵入了。如果遇到以上三種原因,就要趕快去看醫生了。




(21)靜坐調息之人,最忌心浮氣躁,容易衝動及情緒不穩,如有以上不良習慣者,應當改進,因為一個人只要憂鬱與憤怒,就能使胃分泌停止,消化器官痙攣,肝火上昇,心臟跳動不整,氣血失調。




(22)靜坐調息之後,最好能做臉部、後頸、兩臂、胸部、腰部、膝蓋之按摩拍打才起立,對治病者有事半功倍之效。




(23) 靜坐調息之人,不可好奇玄虛,好高騖遠,也不要妄想未來境界,因為心情急躁,練功過切,不但無效,反而於事無補。




(24)
靜坐調息之後,如果感覺身體發癢,不可用手去抓,或是發現動、癢、涼、暖、輕、重、澀、滑,這都是靜坐調息的八觸現象,靜坐調息之人不可因為以上這八觸而停止靜坐調息。




四、靜坐調息中常遇到的情形




01)身體搖擺:靜坐調息之人如果遇到身體或頸部搖擺的現象,千萬別害怕,因為這只是靜坐調息之人,氣血不通,但是經過靜坐調息之後,氣機發動的原因。




02)氣動:氣在體內亂穿的現象,有時身體會跳動,這也是靜坐調息的過程,可以不必去管它,過一段時間,它也會自然的停止。氣動,並不是每個人靜坐調息都會發生的,只是身體的某一部份,氣血不通,所以才會氣動,等氣血通暢後,它就恢復平靜了。




03)幻相:靜坐調息在一段時間之後,有些人會看到幻相,有些人就看不到,這沒有一定的標準,可是有些看到幻相就以為自己得到天眼通,其實這是外氣刺激腦神經的反射作用,而產生的種種幻相,如果靜坐調息的人執著這些幻相,那麼又走入魔境了,為什麼呢?因為佛陀在金剛經上說:「一切所有相,皆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又云:「是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靜坐調息之人,絕不可著相,這樣對靜坐調息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貪看幻境,「貪、嗔、痴」的魔境,必定相繼產生,這將使自己走入五里霧中,而迷失自我。所以靜坐調息之人不可不慎,更不可不知,只要秉持「見怪不怪,其怪自怪」的原則,幻相自然會慢慢消失,而邁入定、靜、安、慮、得的心境。




04)雜念:初學者靜坐調息之人,往往有一種感覺,那就是「不去靜坐,雜念尚少,一旦靜坐,雜念反多」。是什麼原因?其實世人的雜念都是很多的,只是平時在動亂之中,沒有發覺而已。就好比室內的灰塵,本來就很多的,不過平時看不見而已,一旦有陽光從門縫中照射進來,那麼就會看到許多灰塵。再以閙鐘的滴答聲為比喻吧!白天聽不到它的聲音,晚上就聽得特別清楚,那是因為白天周圍環境吵雜,所以聽不到它的聲音,晚上人們都睡覺了,周圍環境清靜,所以才聽到它的聲音。

靜坐調息也是一樣,平時雜念叢生,自己沒發覺,等到靜坐調息了,才發覺自己的妄念。這倒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因為唯有知道自己有病,才能治病,如果不知自己有病,也不去治病,那麼大病就更難醫了。




05)昏沉:靜坐調息之後,雜念漸漸少了,可是雜念少了以後,昏沉的病又跟來了,如果遇到這種情形,不妨起身稍作運動,等精神提起之後,再入坐。第二種方法就是把精神提起,將念頭專注鼻頭尖端,讓眼睛不再闔上,那麼就不再想睡覺了。第三種方法觀想金色龍捲風或藍色天空。如果以上這三種方法都不行,大概就是自己工作疲勞或是睡眠不足的原因,在這種情形之下,不妨上床睡覺,等睡足了,再靜坐調息就不會了。因此,靜坐調息的昏沉,大部份都在夜裏發生,如果早上靜坐調息,就少有這種現象了。




以上五種現象是靜坐調息時一般人都會出現的狀況,唯有持之以恒做下去,以上現象才會逐漸減少。並促使人體的血液循環加速,人體的五臟六腑氣脈通暢,人的骨髓與人體的精神更是互相產生乘的作用。因靜坐調息之人,要使寧靜妄想紛飛的心思變成使精神統一,體內真氣自然運行,不必強求就能逹添精補髓,添髓補腦的效果,身體方面就能得到「却病延年,終身健壯」。




心性方面就能得到「定、靜、安、慮、得」的境界。




心情方面能感到十分清澈而安詳,浮躁之氣一掃而空。這時,無論是做什麼事情或思考什麼問題,總會覺得得心應手,十分順暢。




在身體生理方面,也有了顯著的改變。消化及排泄系統功能增強了,血壓正常了,在練習其它拳技或氣功、舞蹈時的感受也不一樣了。總之,一切都有了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改變。「靜坐調息」真正是一樁神奇無比的健身修心之道。




總結以上的靜坐調息的種種可歸納成靜坐四要:




一、要輕鬆自然,但切忌懶散,以防昏然睡去。




二、要頭正背直,但切忌強項,以免肌肉緊張。




三、要摒除萬念,心如止水,目光內歛,勿為外物所擾。




四、要輕微調息,順其自然,以配合體內諸能之運行。




按此要領靜坐調息方能坐出健康。




 




五、靜坐調息的分解動作與注意事項




(一)靜坐調息的分解動作如下:




1.採正襟危坐之法。




2.腰背脊椎要直,但要放鬆。




3.收下齶。




4.雙眼微閉。




5.身心放鬆。




6.深呼吸三次。




7.臀部搖三下。




8.坐正自然呼吸。




9.觀想藍色天空或金色龍捲風。




(二)靜坐調息收功法




1.深呼吸三次雙眼慢慢張開。




2.雙手掌搓熱,輕擦臉部、頸部,輕拍全身。




3.起立頭、頸及全身稍微動一動。




4.喝一杯溫開水。




(三)靜坐調息注意事項




以上各處不宜靜坐




1.洗手間內。




2.醫院內。




4..殯儀館內。




5.大的枯樹、老樹下。




6.高壓電塔下面。




7.福地。




8.樑下。




較佳靜坐場地




1.卧室。




2.辦公室(自己的座位上)。




六、學習靜坐調息感言—劉文輝




  自從品嚐到「靜坐調息」的滋味以後,在課餘閒暇時,不斷勤加磨練揣摩。發現「靜坐調息」不是離奇玄秘的宗教經驗,而是個人的覺悟。健康就是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從中發現自己先天的潛能,進而開發自己的智能與體能,造就個人完美的人格及嶄新的生命,過著有希望、有信心的幸福自由的生活。




  「靜坐調息」的方法主要輕鬆自然中身心俱寂中,頓悟新的自我。所以領悟是「靜坐調息」的功效,也是必經的途徑。但頓悟沒有要領、沒有方法,全靠親身慧心的體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