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像所有的修理匠一樣,首先應該知道病人的毛病在哪裡,一般人就叫這種「知」的學問為診斷,進而加以修理、改正、調整、醫治等等步驟,則稱之為治療。醫生對社會最大的貢獻當然就是診斷正確,治療神效。起死回生,脫監釋縛。


 


一、「細菌病原說」: 西藥醫學最強烈的依據就是細菌病原說。


      一切都拿細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開玩笑,說這些小東西都是罪魁禍首。隨著時代的進步,醫學的發達,有人認為疾病的成因是細菌的生長,我卻認為疾病的結果才是細菌的生長。


    1. 不是所有病都可以找出病菌,


    2. 不是在疾病的初期找到病菌而是在疾病的末期,


    3. 一樣的病常有不同的菌,


    4. 一樣的病,有時只有一種菌,但有時卻多種的菌且又在不同的時期出現,


    5. 有時找到病菌卻已經失去時效了。


      這些例子可以說是比較病果的病原而不是原先的病原的學說。假如這個學說可以相信的話,世界上不會有人要去當醫生,而會有人搶著去坐牢。為甚麼呢? 因為醫生一天看二百個病人,應會染得二百種病菌,而牢裡的犯人面對四壁一點傳染的機會都沒有,豈不是會長命百壽嗎? 果若如此,會有人想去當醫生兒只可活一百天而不去坐牢可活一百年的可能嗎?


 


二、「生化病原說」: 西藥醫學對這個學說也很感興趣但又不夠努力。


      這種學說因為眼睛看不見並且是要用間接的方式才能測知,所以比較不容易讓人接受。但因隨著時代的進步,醫學的發達,已經慢慢的越來越容易了解了。生化病原說認為細胞內因為營養不良或氧氣不足而產生生化學上的變化;酸鹼的不平衡,離子的不平衡,水腫的開始而引起細胞的衰弱壞死,等到細胞死後,細菌才容易繁殖。這種病原說比細菌病原說更接近病原,更容易被接受。也很符合中國固有常識: 「肉必先腐而後蟲生」的觀念。


 


三、「缺能病原說」: 宇宙間,能量不變定律很受人重視,能量的轉變是很自然的現象。從植物變動物,從動物又變植物是常有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又吃更小的魚,芸芸眾生中常有生生不息分秒必爭。人類的能源是從吃進去的動物、植物,轉化成碎片,再經氧化作用而化成更多的能量。這些能量的形成,更進而促成細胞的新陳代謝。生息之間,似乎也是從某種能源轉變成另一種能源的現象。能源充裕的細胞,是活生生的細胞,能源不足,常常影響能源轉變的速度。細胞的新陳代謝常因能量的不足而無法進行迅速的轉變,細胞生長因而停滯、衰敗、壞死自是必然的後果。人類身體要保有高水準的健康,一定要保有高水準的能量。能量的表現,有時是強而大的力量,順暢的神經,蓬勃的生氣,高度的熱能,無比的活力,興旺的機能。人類之所以生老病死,常因能源的興衰凅竭而起。在活力充沛的細胞中,所表現的活力是透明、白晰、修長、柔軟、細緻、顆粒體不多,染色體不多的細胞。在ㄧ些生病的細胞中卻是黝黑、圓鈍、粗糙的特徵。能源的產生是以每日的食物加上將近三萬次呼吸的氧化作用去燃燒,才能製造高單位的能量。能量不足則百病叢生是非常合理的事。


 


四、「環境病原說」: 人類破壞環境而使人類無法生存是常有的事。尤其現在空氣汙染、藥物汙染、水質汙染、生物汙染等等破壞環境的事蹟,造成對人類生存的威脅,這種汙染關乎人類的健康及生命。工業革命雖然帶給人類另一層次的文明,但是革命之後的環境破壞、空氣汙染、水質汙染、生存的空間也越來越縮小,加上天災人禍,環境被摧殘。這種破壞,有時是有形的,有時是無形的。在有形的破壞中,最嚴重的破壞是天災的影響,諸如地震、火山爆發、飢荒、火燒、爆炸的影響,還有人禍的影響,這些包括戰爭、廢事的清除,工廠的設備而汙染空氣及水質。在無形的環境破壞中對空氣的摧殘是最致命的,當烏煙瘴氣取代了氧氣充足的空氣,人類的生存即受到威脅。從肺部呼吸量的減少直接影響到整體細胞的呼吸量的減少。由於有呼吸才有生命,雖說無形的破壞,但仔細一想也像有形的影響一樣,環境直接影響到生命的質與量是很常見的衝突。


    1. 空氣新鮮則健康長壽,空氣污濁則多病短命。


    2. 鉛中毒、汞中毒、多氯聯苯(PCB)等環境汙染對人體造成傷害。


    3. 戰爭帶來環境的摧殘最為厲害。


    4. 叢林高山多氧,都市城裡多煙。


    5. 人造機器如汽車,有時幫助人類行走,有時破壞人類生存的機會(奪取氧氣製造黑煙)


    6. 天災如地震及火燒對人類生命的摧殘,財物的損失,更不在話下。


    7. 陽光、空氣、水的破壞以工業發達地區最為厲害。因此,這些生命要素的摧殘直接影響健康。


    8. 礦工的工作環境,石棉工廠,鐵工廠等等工作環境欠佳會容易引至生病。


    9. 燒死、淹死、撞死、跌死、踢死、凍死都是環境引起的。


    10. 有些環境對人體的影響相當厲害,像燒死及淹死也只有幾分鐘而已即回天乏術,比「生化病原說」更要快速。


 


五、「毒物致病說」: 毒物會毒害身體是很平常的事,有時也要看毒物的特性及其劑量。有些毒物的毒害性很明顯,有些則日積月累才有毒害的影響。但是有時有些食物,在ㄧ些人的體內是食物,在另ㄧ些人的體內卻變成是毒物,甚至在一人體內,好好食物經過一段時間也會忽然變成了毒物。食物中毒或毒物中毒,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山珍海味對於沒吃過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對於過食的病人或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等病者來說是一種累贅。這便是某些人認為好好的營養品,卻變成了某些人的毒物了。也許這是這些人身上機件的健全出了問題的關係,這些身體構造上的問題,導致處理這些食物的轉變的效率有差異。因此正視這些構造上的問題,也可以是解決這些毒物的一些重要的關鍵。毒物的預防、入口及設法清除是一樣的重要。身體內雖然備有各式各樣的臟腑都有能力清除體內的毒素。但有時因為毒素太重或是臟器太差,因此無法產生清除作用。即以肝臟為例,如毒素太重肝臟便容易受傷,因而體內的許多化學作用,不是改變化學步驟,即是改變化學速度。毒物的標準不一,有時也很難認出真正的原兇禍首。因此「量」的確定是很重要的: 是有些人的營養卻是另ㄧ些人的毒物,標準難下可想而知。


 


六、「心理致病說」: 這是難為醫生的難題。


      「心理」、「生理」、「病理」,這些似是而非的名詞帶給中國人無窮禍患。不管是「心理」、「生理」或「病理」都是「腦理」的錯誤解釋法。正當大家承認身上的一切構造都要接受頭腦的指揮的時候,所有身體的一切表現: 如喜怒哀樂,都是腦的指揮。這應該是「腦理」作用,怎會是「心理」作用呢? 其實「心」是奴才似的「泵」,一切悉聽大腦指揮,應是「腦理」作用才對。「心」從來不理任何事,何來「心理作用」之理,更難有「心理致病說」之理。「心理」、「生理」其實是「腦理」的一體兩面;比較具體的ㄧ面稱之為「生理」,比較抽象的ㄧ面稱之為「心理」。如果仔細推敲,「心理」作用實是「腦理」作用,換句話說是腦細胞活動所表現出來的結果。腦細胞的活力強或它的新陳代謝力強,就全身的活力也一樣會強。當然,腦細胞的活力降低,新陳代謝率降低,全身的活力也會相對地減弱。所以「腦理」作用降低之餘,身體就會不健康而至終於生了病,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心理致病說」假如改成為「腦理致病說」,應是很容易了解和接受的。


 


七、「醫藥致病說」: 有很多疾病都是因為醫生誤診或誤療而越醫越糟,醫生往往當「疾病」為意外事件,是司空見慣的事。一般醫學強調「緊急醫學」,急救醫學占了醫學的全部,至於預防醫學則交白卷。西醫在治療方法上,主要以內科的藥療和外科的開刀為醫學的全部內涵。至於內科的預防方法,利用打針來預防,只是一種,「一廂情願」設想,並沒有「實際上的」成效。用外科的方法來預防疾病,更是莫名其妙且是不可能的事。剩下來的就是急診室的急救醫學了。急救醫學中,由於時間急促,醫生診斷資料不全,而往往引起誤診而誤醫,吃錯藥或開錯刀。病人的病狀不但沒有好轉甚而繼續惡化。世界上各大醫院內這種誤診及誤醫是常有的事,醫院內的死亡率太高,失敗率更高。病人常常因為是甲種病而入院卻變成乙種病而身亡出院,是醫生失敗的醫療行為。假如醫療是成功的話,病人的甲種病應該清除而且健康地出院。病人猝死是醫生的醫療行為中最常見的過失。還有吃藥吃得胃穿孔的毛病,孕婦吃THALIDOMIDE之後,她們的嬰兒一出世便失去手腳、心肺,或是畸形等毛病。又有因為藥物治療而脫髮的病人。亦有ㄧ些婦人入院生產小孩,結果子宮被切開或帶得滿腹的細菌回家。醫院裡甚至有醫生開刀開錯人,割錯手或腳的疏忽錯誤,給藥吃吃得臉部肥腫的藥物錯誤。脊椎骨開刀的治療,結果沒治好病,反而全身癱瘓或死亡的病例都是醫藥的失敗。其實,嚴格說來醫生診斷錯誤,本來應該醫好的,一但沒有醫好反而醫壞的所有病例,都是醫藥行為的失敗成果。最常見的是外科的治療行為,當外科醫生將子宮切除,將盲腸割掉的時候,並不是醫好了,而是醫壞了的意思。因為那半活的器官現在都全死了。沒有醫好,只能騙說:「盲腸無用論」、「子宮有害論」等無稽之談。「醫藥致病說」其實非常普遍,也許因為這樣普遍,神學博士 IVAN ILLICH才會說「醫藥界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公敵了!」。





參考資料:


施義雄博士所著醫學的理想和理想的醫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