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有歷史以來,一直都在追求怎樣才能長生不老。怎樣才能在短短的近百年的壽命中盡力維護健康。他們更且不斷地想盡辦法、絞盡腦汁來延年益壽。當然方法無奇不有,最主要的兩大主流是以中國為主流的東方醫學和以歐美為主體的西方醫學。這兩種醫學說是經驗醫學和實證醫學的代表。也可以說互有長短,不相上下。不同的,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處理及觀察相同的人體,結果有時候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真理越研究越明朗的原則下,不論是經驗的東方醫學或是實證的西方醫學,都漸漸地在追根究柢,去研究疾病的來源或長壽的秘訣。有的醫學強調殺菌去毒的重要性,有的醫學則偏受強身壯體的重要性。漸漸地大家不約而同地發現,原來神經系統是掌理人體內一切生理機能最主要的控制系統。從大腦,脊髓以及周圍神經所導引起的神經系統,大都在硬的頭骨裡及脊椎骨內自由出入。




      這些脊椎骨,慢慢地會變成東、西醫學,爭論及研究的焦點。它們是人類的生命線,素稱「龍骨」。在人們知識日漸廣博,智慧日益增進的今日,它正代表著人類啟明的時代來臨。人類從「電器醫學」躍升為「電源開關醫學」的前景。人們將從脊椎骨節上找尋病源;從脊椎骨節上去除疾病;從脊椎骨節上預防生病;從脊椎骨節上找尋健康;從脊椎骨節上延年益壽。一切關於人體健康的問題都可以在脊椎骨節上找到答案。這也許就是為甚麼美國發明家愛迪生曾說出:「未來的醫師是不用藥物,而是熱衷於照顧病人的骨幹,關心其營養及找出疾病的成因及預防的人。」




      在愛迪生發明電燈來照亮大地的當時,甚至有人譏笑和諷刺他的想法,尤其是蠟燭製造商更是極力反對及阻擋。也許就是因為他那一點點的瘋狂與傻勁,才把人類帶進了另一層次的文明。現在大家有目共睹,這種電能的照明不但造福人類,又是照亮環宇,正是文明進步的結果。所以,電器醫學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而電源開發的醫學卻日益受到重視是必然現象。




      甚麼是「電器醫學」? 甚麼是「電源開發的醫學」? 前者是「過度強調器官重要性的醫學」,後者是「強調這些掌理器官的神經系統的重要性的醫學」。




      電器正常固然重要但管理這些電器的電源是否正常更是重要。要知心臟雖然重要,掌握這個心臟的神經指揮系統更是重要。試想,沒有電源哪裡來的電燈照明呢? 同樣的道理,沒有大腦的指揮哪有肢體的活動呢? 因此神經系統的改善是會帶來人類醫療疾病及促進健康另一層次的發展。




      脊椎骨可以算是人體最長壽的構造,從胚胎發育期間就最早出現,一直到死亡之後還留下最久的。它在我們身體的背面中央位置,不但保護著我們的脊髓神經,同時也支持著全身的重量。在保護及支持的功能下,有時也會干擾或破壞神經系統的傳遞。換言之,當脊椎骨端正時,是保護神經系統;反之,當其歪斜時,則會破壞神經系統的傳遞,影響體內的正常生理現象。它的重要性不僅是在其保護性、持重性及活動性,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切健康及長壽的基本。生命的長短,端賴脊椎功能的正常,神經系統的通暢,血液循環的流通,新陳代謝的平衡而作判別。經過這種基本的維護及保養,人類才有健康長壽的希望。




      脊椎骨: 是由頸椎七塊,胸椎十二塊,腰椎五塊,薦椎由五個骨頭融合成的一塊和尾椎由四尾骨融合成的一塊,一共是三十三個骨頭連串而成的二十六塊活動的單元。除了很少的例子案子外,大家的脊椎骨都有同樣的數目。在二十六塊脊椎骨中沒有兩塊是一樣的,這就是脊椎骨美妙之處。在胚胎期間是眾多軟骨的構造,慢慢的由於地心引力的下拉,脊椎骨為了撐著全身的重量而硬化。不時的強化,天天的磨練,每一個角落,每一個面都因承受不同的壓力而形成不同的樣子。脊椎骨也因為人的發育而進化。由側面去觀察的話,最先是以C字型的構造出現。由於用兩隻腳站力支持的緣故,C字型慢慢地演變成S字型的模樣。這個S字型的構造,也是為了應付人們對脊椎骨不斷的挑戰才定形的。在日常的生活中,脊椎骨常因緊張、勞累、外傷、車禍、跌倒、心理作用、姿勢不正、或其他種種因素而造成歪斜。脊骨歪斜之後,脊骨間的椎間孔往往有所改變。




      如果這種改變是椎間孔的縮小,則其對椎間孔內的壓力必然因體積的縮小而增大,內容物中以內壓最低的構造,如淋巴管及靜脈最先被壓壞。因此椎間孔一縮小,首先該處的免疫系統發生變化,當然是由強轉弱而對疾病的抵抗力自然降低了。發炎壞死比較容易產生。除了淋巴管及靜脈受壓之外,動脈及出入的周圍神經也會受到壓迫。當中,動脈專司脊髓及其他構造的營養補給,神經線路則負責身體各種臟器的指揮及感受和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




      如果脊椎歪斜發生,要看看歪斜部位在哪裡,並且要知道它所掌管的器官是甚麼,當然那個被掌管的器官不會很正常的,生病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脊椎骨一有歪斜或移位,身體內部一定有組織和臟器會產生生理異常而致病理變化。治病如果追根究柢,一定要設法矯正移位的脊骨才能收到治本清源,一本萬利和動一骨而利全身的好處。




      脊椎為甚麼會移位呢? 為甚麼會有「亞脫臼」的情形呢? 這跟地心引力有關係。如果亞脫臼的部位是在腰椎,有時後也會引起頸椎的移位,這是因為力學的影響。腰椎的彎曲度與頸椎的彎曲度很相像。一有下樑不正就會產生上樑歪,也因為地心引力的拉引而成為天經地義的事了。換句話說,第五腰椎有病變很可能第六第七頸椎會有病變的現象,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就是常聽人說起的「四十腰、五十肩」的真正原因,脊椎骨因壓力而磨損及老化,有時老化過分快速而造成神經系統不通順,再因神經的不通而致血液循環不流暢,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脊椎骨的歪斜移位所引起的毛病,最初的癥狀,只是酸痛而已,這也是一般病理變化所必經之路。生化學上的變化常因能量的不足而引起細胞內外的鉀鈉離子失去平衡。再排除鈉離子的機樞因為能量的缺失而遲緩下來的時候,最常見的是細胞水腫或積酸過度,後來就是細胞的壞死而造成的積酸過多。如果這時的神經通暢,血液流通,當然營養的補給足量,很快地這些這些酸痛也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很快地病變消失,該處生理正常化,人就健康起來,相反的如果病變越來越厲害,在惡性循環的原則下,細胞就越來越惡化,水腫壞死之下細胞變成了細菌繁殖的最好培養基地,發炎的現象即會產生,其嚴重性可大可小。說來也真奇妙,如果能夠打通神經的傳遞,病變轉好的機會也就大大地增加了。脊椎骨的矯正,常常可以動一骨而利全身。主要的是那一矯正恰好解除了壓迫到最要命的神經線路的緣故,從而解決了最切身的困境。頸椎骨的矯正是時下最有效、最方便的治療腦血管的疾病的方法。你也許不會想到目前控制全世界最大剋星的剋星,竟會是矯正頸骨的整脊治本醫學,而不是藥療醫學或是開刀醫學。這點不但從實證或經驗醫學的比較研究都是很驚人的好消息。




      脊椎骨歪了怎麼辦? 脊椎骨壞了怎麼辦? 脊椎骨長了骨刺怎麼辦? 假如你沒有脊椎骨的毛病,你不會想到回答這些問題。也許你是抱著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的心理,反正不關我的事。對於那些有病痛的人可真大大不同了。表面上看來這是很簡單的問題,可以用「整理」、「修理」、「不理」幾個字來回答的。其實問題並不簡單,因為看法、作法不同結果都不一樣。目前最普遍的療法不盡理想。往往若不是效果不彰,即是破壞多於建設。




      脊椎骨的歪斜是不是很普遍? 當然是很普遍,不然怎會有這麼多的病人呢? 大部分的人對於脊椎骨了解不夠清楚,都以為疾病對脊椎骨無關,其實那是非常錯誤的看法。慢慢地人們會發現任何患疾,或大或小都與神經指揮有關。神經指揮的失靈就是表現於肌肉的酸痛,筋腱的腫脹,細胞的發炎的現象。你看疼痛雖然在胃壁,其實神經線路不通卻在胸椎上,但是疼痛的移轉卻在手上及腳上。神經學的應用不但神秘,深奧,而且多姿多采。脊椎骨的矯正也就是為了解除神經的壓迫,是一種極度科學、合理及神效的實用神經學。




      脊椎骨壞了怎麼辦? 當然要修理。甚麼東西壞都要修理,脊椎骨或人體哪裡有所例外呢! 修理的方法無奇不有,有外科的「手術」,內科的「藥療」,復建的「牽引」,國術的「推拿」,太極拳的「運動」,瑜珈術的「鍛鍊」,早晨的「體操」,登山的「健行」,有數不盡的功夫及秘方。但是沒有一種像整脊醫學那樣「治本」的。整脊醫學的療法是治本的,是不痛的,是用靈巧的雙手施力來矯正歪斜或病變的脊椎骨。一般人所接觸的醫療法中以內科療法及外科療法為主體。最近還有ㄧ些比較普遍的物理治療,在各大醫院極為盛行。可惜,內科藥物療法對脊椎骨的歪斜極少有成效。外科開刀來治療脊骨的歪斜則又破壞多於建設,幾有越幫越忙之勢。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華德醫生(DR.GORDON WADDELL)有ㄧ報告: 「研究一百零三位因背痛而接受兩次以上開刀的病人。其結果是五十三人開過兩次刀,百分之六十效果不好,百分之二十三好,百分之十七不好不壞,百分之十九認為效果更差。經過第三次開刀效果更糟。第四次開刀之後,百分之九十都不好。」換句話說華德醫生的研究報告只能再度證實骨科開刀的作法是越幫越忙的眾所周知的事實。




      脊椎骨一有毛病對脊骨開刀只能「敬而遠之」。治療脊椎骨的毛病應該採取比較溫和,比較治本,比較富建設性而少破壞性的方法。這種方法,首推「整脊治本醫學」的方法。因為這種療法不但治本清源,整體兼顧,立體治療,而且省時省力又省錢,無副作用,無破壞性,恢復迅速。一般人對脊椎骨認識不深,以為長了骨刺或椎間板突出,即會壓迫神經而非開刀治療不可。這也許是因為誤解的緣故。大家來到這個世界是非常公平的,不管你是坐著、站著或躺著,都要接受地心引力的下拉。從出生的軟綿綿的身體到老時僵硬的身體,都遭受著無形的壓力,這種在脊椎骨上,往往反映成椎間盤的承擔。椎間盤受壓久了就會到處闖關,想衝破盤周圍的強而有力的韌帶。加於全身的壓力,傳到脊椎骨上必然加壓於周圍的韌帶上。壓力越大,鈣的沉澱也越厲害。鈣化的韌帶往往帶成脊椎骨上的骨刺且在X光照片上就像長牙一樣。事實上它為了人類賣力損驅,極盡保護之能事。有些人誤會它的存在的意義,本末倒置而招來無謂的痛苦。當骨刺長出來之後,原本柔韌的韌帶會變成硬的骨狀構造,影響到脊椎骨活動的機能。




      有些人誤會長骨刺就會壓迫神經,就會痛,是極端不幸的。其實骨刺要看長在脊椎體的甚麼位置,除了脊椎體後緣或椎間盤後面的位置長出骨刺有機會壓到神經外,其餘位置壓迫神經的機會很少。換句話說,只要不在椎間孔附近壓著神經,其他地方再長多大的骨刺都沒有多大的關係。有人長了骨刺也許有十餘年之久,到了上個月才開始腰痛,可能有兩種看法,第一種,那種腰痛與骨刺是兩回事(不然應該痛十年才對)壓迫神經是椎間孔縮小的緣故而不是骨刺的壓迫。解除壓迫的方法應該施行立體的矯正,其次就是單一方向的牽引(如物理治療),或休息和有效的運動。第二種看法是骨刺長得很大後才壓到神經的現象,這是比較普遍但也比較錯誤的看法,真正因為長骨刺而壓迫神經的機會是微乎其微。一樣道理,因脊椎骨歪斜而造成椎間孔縮小的機會相當多,而且是越疲勞越容易壓迫,與神經被壓迫的頻率有直接的關係。我們不得不用矯正脊椎的方法來解除脊椎間孔的壓迫神經。也唯有這樣才能治本清源地解除痛苦,消除壓迫。脊椎骨的年齡已經過度老化,也證明了該脊椎骨壓迫嚴重。壓力的不斷增加迫使韌帶失去柔韌性,人類衰老的代價即是失去活動力。




      長了骨刺之後應該怎麼辦?


    1. 脊椎骨長了骨刺,除非真的壓到神經外,否則矯正就好,沒有開刀的必要。


    2. 骨刺長出後,應該研究及觀察其位置何在。如果位置是在神經的前面或旁邊的話,可以暫時不理,因 為那個地方長出的骨刺壓到神經的機會並不多,只要設法矯正脊椎骨的歪斜使其壓迫的力量減輕才不會繼續引起韌帶硬化而生骨刺。治本清源之道在脊骨的矯正而不是骨刺的去除。


    3. 保持正確的姿勢有助於骨刺生長的緩和,不正確的姿勢容易造成肌肉的過度疲勞。原來支持重量的骨骼,由於角度彎曲的改變而增加對脊骨盤的壓力,支持全身重量的部分將由肌肉額外的分擔,這種分擔是多餘的能量開支。換句話說那是浪費的,那是致病的。肌肉過份透支能量,容易失去彈性,容易縮短,筋腱也容易硬化,容易鈣化而長骨刺。


    4. 適度的運動與休息能夠助長脊椎關節活動,因而可以調整脊椎上之肌肉與筋腱的正常位置,才不至於因為壓力之不平而引起骨刺的增長。充份的休息可以節約能源,也可以恢復體力,更可以增進健康。






參考資料:


施義雄博士所著醫學的理想和理想的醫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