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華民族氣功養生保健醫學,已沿革有數仟年之歷史。遠在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即談到,教人如何攝生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要如何避開四時虛邪賊風,要如何恬憺虛無養性,把握陰陽順逆,四氣調神以及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不治已病治未病。可見遠古時代人類對養生保健的智識和方法已非常發達和堅持,直至近代彌久而不衰。在中醫學領域裡「氣功生物能量醫學」已是不可忽視的,是預防醫學中的一環,正受到全世界醫學界對其研究之重視和興趣,而深具潛力。但氣功療法之有效作用長期以來卻在一種糢糊不明其功效原理之下發展,形成一種神秘特異醫術。其實不然,基於現代醫學生理解剖之發展,且從神經生理學,神經化學之認知,和結合傳統醫學經絡學說的研究,我們已發現氣功生物能量醫學治療的有效原理和作用。從下列幾點探討略窺其大概:


     神經生理學


     經穴學


     經穴與神經關係


     氣功醫療程序之效用和機理之探討


     氣功與能量醫學的探討



二、神經生理學


按神經系統生理學分成如下系統:


茲分述如下,吾人可以從中瞭解氣功治療之原理。


(一)中樞神經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之範圍,是由腦、脊髓等、周圍神經所組成。其生理功能


為主掌人類,智力、思想、語言、記憶、行為、道德意識、人格和個性等之最高中樞機構,人體感覺和運動之主要產生反應感受之機關。


(二)自律神經系統


自律神經系統起源於中樞神經系統之神經細胞,其間包括由腦經脊髓至薦骶,繼而進入脊柱兩側或器官內之神經節,形成交感神經鏈。交感神經節在頸部有三對,胸部有十二對,腰部有四至五對,薦部有四至五對,尾椎部有一個不成對。副交感神經系統均遠離脊柱,而靠近內臟感受器。


交感神經系統:由大腦視丘下部和延腦為其控制系統中心。


副交感神經系統:由自律神經系統的腦至薦骶系統組成。


(1)   ---中腦、橋腦、延腦之神經細胞出發,由節前纖維分佈至器官,而經節後纖維分佈到肌肉組織。第十對腦神經之迷走神經為副交感神經系統分佈最廣,它散佈於咽喉、氣管、肺、心臟、支氣管、食道、胃、小腸、膽囊及上段大腸。


(2)   ---由脊髓第二至五節薦神經同行方向之神經組成,經節前纖維與骨盆神經達於腹下叢,再分佈器官附近之神經節,它支配大腸下段,直腸與膀胱之平滑肌以及生殖器官之血管。


1.      交感神經系統之功能


由於交感神經系統分佈廣泛,舉凡循環、消化、呼吸、排泄、生殖、感覺、及各種內分泌腺發生。


   分述如下:


(1) 循環器官


   對心臟跳動有興奮作用,能促進小動肌皮膚血管具有緊張性之調節作用,對


腹腔各器官收縮作用,對於腦血管、肺循環之血管,亦有收縮。對冠狀循環之血管則能使擴張,並能引起腎上腺之分泌,尚可引起肝臟血管之脾二臟所藏之紅血球釋放至循環系統。


(2) 消化器官


對於腸胃之運動有阻遏作用,對消化器官、胃酸亦偏於阻遏作用。


(3)   呼吸器官


交感神經興奮時,可使小支氣管擴大,也可增加汗腺分泌作用。


(4)   生殖泌尿器官


分布於子宮和精囊,射精管與膀胱之神經與腹下神經。腹下神經興奮時,子宮活動能力增強,能使膀胱寬弛而內括肌關閉。


(5)   內分泌腺


能促使腦下垂體增強腎上腺分泌。


(6) 眼球平滑肌


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則瞳孔放大。


(7) 血糖


可調節血糖之濃度,使澱粉分解為葡萄醣,使血糖升高。


2.      副交感神經系統之功能


分為「頭」、「薦」兩部,不似交感神經。


   茲分述如下:


(1)   頭部副交感神經


A.      第三對腦神經即動眼神經興奮時,能使眼睛之水晶體鼓突,膧孔縮小。


B.      第七對腦神經即顏面神經,第九對腦神經為舌下神經,興奮時即引起流淚和流涎。


C.      第十對神經即迷走神經興奮時,可增進食道、胃、腸之緊張性,胃液、胰液、膽汁增加分泌,因而增加消化功能,也可刺激胰腺增加胰島素之分泌降低血糖。迷走神經之興奮對循環器官則起阻遏作用,可使心肌收縮,冠狀血管收縮。


(2)   薦部副交感神經


包括大腸下半段、直腸、膀胱及生殖器官,興奮時可促進大腸、直腸、膀胱之緊張性,引起排糞排尿之動作。


3.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相互抑制作用


        (1)交感神經促進心臟跳動,副交感神經則抑制之。


        (2)交感神經使膧孔放大,副交感神經則縮小之。


        (3)交感神經使支氣管擴大,副交感神經則收縮之。


        (4)交感神經使唾液,和生殖器官血管縮小,副交感神經則擴張之。


        (5)交感神經對消化液之分泌為抑制,副交感神經則增進之。


        (6)交感神經對內臟大神經興奮時,可加速澱粉糖化,使血糖增高,副交感神經則加速胰島素之分泌。


4.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之平衡作用


        自律神經其主要功能為調節體內之平衡,控制非意識下之體內運動反應,如心肌、不隨意肌、各種腺體,肝、脾、胃、腸、內分泌、唾液腺等之分泌活動。


        由上述可知自律神經系統在人體生理上的多數器官,均受其不同功能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相互支配,相互抑制持到健康的生理狀況。


  自律神經系統中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作用,以瞭解氣功療法對人體的調解功效,可以促使人體內使、呼吸、消化、排泄、感官等系統之功能正常化,並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和抵抗防禦系統之增強,有助於身體活力和代謝活動能力的增加。




三、經穴學


  人體的神經系統和經穴組織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是對應。神經系統領導人的思想、記憶、語言、感覺、運動傳導經穴有運行氣血的功能,又可表現各種病理現象,反應在經穴上對全身起著營養、保衛、調解的作用,使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機體。在有疾病的情形下經穴負有抗鬱病邪,反映病候的作用穴位的刺激,可激起神經的亢進與抑制,以達成正確的診斷的目的。


1.經絡與穴位


  幾仟年以來經絡學說一直是中醫針灸診斷治療和養生的基本理論之一。由於經絡有大絡、小絡、支絡、孫絡之分別,人體的骨骼、肌肉、循環、呼吸、消化、排泄、神經、分泌、生殖等十大系統,貫穿於臟腑、四肢百骸等一切組織中以十二經脈為全部經絡的主體,還有無數的絡脈滿佈全身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起著滲灌氣血,濡養全身各大組織就其作用的性質分為下列:


(1)傳導作用


  由於經脈的循行,表裡相通,它把人體肌表和臟腑的機構,所以在內臟有病變時,可以通過經絡的關係而應於體表穴位,同時經絡也可以接受體表穴位的刺激而通氣血和調整臟腑機能的目的。


素問繆刺論:邪之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入舍於孫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絡脈。留而不去,入舍於經脈。留而不去,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這說明外邪病毒侵入內臟與經絡的傳導有密切關係。


(2)反應作用


人體如果因為某種因素,而使臟腑正常機能遭受破壞,就會發生疾病。由於經絡穴位有反應的作用,故在某些臟腑受病時,基於經絡穴位在人體分佈的關係,疾病的形証可從各該經脈部份發生不同的症狀。這種反應的表現,有的是局部性,有的是全身性,局部性的陽性反應可以從穴位穴性來辨証,全身性的可以從經絡的歸屬與走向來辨証。


 


十二經脈傳遞次序


        開始從平旦寅時,由中焦胃部往上流注---


寅時 : 早辰3 ~ 5點流注手太陰肺經。


卯時 : 早辰5 ~ 7點流注手陽明大腸經。


辰時 : 早辰7 ~ 9點流注足陽明胃經。


已時 : 早辰9 ~ 11點流注足太陰脾經。


午時 : 中午11 ~ 1點流注手少陰心經。


未時 : 下午1 ~ 3點流注手太陽小腸經。


申時 : 下午3 ~ 5點流注足太陽膀胱經。


酉時 : 下午5 ~ 7點流注足少陰腎經。


虛時 : 晚上7 ~ 9點流注手厥陰心包經。


亥時 : 晚上9 ~ 11點流注手少陽三焦經。


子時 : 晚上11 ~ 1點流注足少陽膽經。


丑時 : 早上1 ~ 3點流注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的循行在經脈交互相接時,因身體的部位不同而表現的特點:在四肢末端相連接的,是不同屬性的經脈。


在心胸部或頭面部相連接的是同屬陰性或同屬陽性。


這些屬性相同的經脈是手足兩經的相互連接。


手陽明大腸經


足陽明  胃經         >鼻 


足太陰  脾經


手少陰  心經         >心 


手太陽小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         >目內眥


足少陰  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         >胸 


手少陽三焦經


足少陽  膽經         >目外眥


足厥陰  肝經


手太陰  肺經         >肺 


 


3.十二經脈走向:


:  手太陰  肺經


     手少陰  心經              }一律從胸走手


     手厥陰心包經


 


:  足太陰  脾經


     足少陰  腎經              }一律從足走胸復


     足厥陰  肝經


 


:  手陽明大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              }一律從手走頭


     手少陽三焦經


 


:  足陽明  胃經


     足太陽膀胱經              }一律從頭走足


     足少陽  膽經


 


4.十二經脈病候虛實


(1): ---肺氣脹、氣粗喘咳、濁痰、胸痛、缺盆中痛、汗出心跳、頻尿量少、肩背痛、痔瘡。


      ---氣虛汗出、畏寒、容易感冒、鼻病、肩背寒痛、肺氣不足呼吸短急、喉乾重聽、手足冷麻、尿少、時欲大便。


(2)大腸:---扁桃腺發炎、頭痛、喘咳、眩暈、咽喉痛、鼻衄、目黃、牙痛、頸頰浮腫、肩痠臑臂痛、大指次指不用。


    ---大便不調、腹鳴、唇乾、耳鳴、心情不爽。


(3): ---癲狂、精神異常、身熱不出汗、唇乾、乳腺炎、胃熱善飢、身前胸部發熱、腹堅硬痛、關節發炎、小便黃、便秘。


      ---腹痛腹鳴、食慾減退、臉部浮腫、憂鬱、足緩、脛部痿縮、健忘、呵欠、鼻病、頭暈、大便不調。


(4): ---舌根強硬、腹脹噫氣、胸部苦悉、嘔吐脅下痛、便秘、十二指腸發炎、潰瘍、胃擴張、脛關節痠痛。


      ---大便不調、腹脹放屁覺得舒服,食欲不振、黃疸失眠、容易疲勞、胃脘痛、胃下垂、身體笨重、面黃肌瘦。


(5): ---頭痛、喉乾、目黃、胃漲、心臟病、口苦、便秘、身熱、掌中熱、臑臂內後廉痛。


      ---心悸亢進不安、說話結巴、惡寒、呼吸量少、心窩痛、下痢、手掌熱。


(6)小腸: ---偏頭痛、頸部脹痛轉動不易、喉嚨痛、口瘡身熱汗出、脅脹、胸部苦悶、小腹脹、便秘、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偏頭痛、頭暈耳鳴、重聽、目黃、下痢身寒、手足冷。


(7)膀胱: ---頭痛、後頸部僵硬、肩背痛、腰痛、足神經痛、眼病、鼻衄、腦病、癲癇。


        ---背寒鼻病、頭暈易感冒、腰痠、腳氣、痔、足跟痛。


(8): ---口熱、舌乾、咽痛、面黑、喘咳帶血、血壓、下腹脹、生殖病變、心


      情不安、失魂落魄、脊臀股內後廉痛、痿厥、足心熱而痛。


      ---健忘耳鳴眩暈、耳聾、食慾不振、乏力、手足麻痺、大便不調、性慾


      減退、氣不足、善恐嗜臥。


(9)心包: ---心臟病、心痛、面赤、眼充血、目黃、胸脅脹滿、上膊神經痛、心


悸亢進、神經興奮、喜笑。


---心跳、心悸、少氣胸悶、手心熱。


(10)三焦: ---耳鳴耳聾、咽喉腫痛、臉部發紅易出汗、下腹脹硬、小便異常、肩肘神經痛


         ---消化不良、呼吸困難微弱、容易疲倦。


(11): ---偏頭痛、耳鳴、口苦、腹脹、嘔吐、食慾不振、易怒、胸脅、肋髀


       膝外廉至外踝痛、坐骨神經痛、頭角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腋


       下痛、轉側困難。


       ---眩暈、眼黃、嘆氣、手足笨重、血壓不足乏力、顏面氣色弱。


(12): ---眩暈、口苦、脅痛、目黃、腹脹、腰痛、失眠易怒、心情鬱悶不佳、


       經異常、生殖病變。


       ---胃部脹滿、久立發暈、脫腸、性慾減退、疝氣、小便頻數、女人帶


       下、視力減退、手足乏力。


 


四、經穴與神經關係


        人身經穴以任、督兩脈為總綱,任脈為陰經之海,居身前胸腹之正中腺,其旁有腎經、胃經、脾經。側有肝經。其胸腹內臟與自律神經之迷走神經有密切關係。督脈督率諸陽,居於身後正中線與脊髓同行,其旁為足太陽膀胱經,在脊柱兩旁兩行有成對之孔穴,在脊髓各部椎間孔發出神經,計有頸椎神經八對,胸椎神經十二對,腰椎神經五對,薦椎神經五對,尾椎神經一對。又如交感神經系統之神經纖維,先伸至分佈於脊柱兩旁之交感神經節,部分神經纖維即終止於神經節,而大部份神經纖維則自神經節繼續外行,最後與腹腔內之並側神經節合併,經交感神經鏈入於腹腔與盆腔之各器官。可見在後背部的經穴,能通達五臟六腑之各器官均相當脗合。


1.脊髓神經與四肢病變關係


        脊髓神經有31對組成的周圍神經,每一對由知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所組成。主身體四肢反射和傳導。


        由末梢神經反射→脊髓→延腦→感覺神經交叉→視丘→大腦皮質區。


頸神經有8對,C1-8椎,為頸臂神經叢主管手臂。


胸神經有12對,T1-12椎,由脊髓發出向其所支配的組織器官延伸,連結臟腑,臟腑有病變時直接反射脊髓到大腦。


腰神經有5對,L1-5椎,為腰神經叢,主管腰腿。


薦神經有5對,S1-5椎,為薦神經叢,主管腰腿、膀胱、肛門性反射。


尾神經有1對,主管腰腿。


(1)   頸臂神經叢,由頸部發出向腋部走,由第5678對頸神經及第一胸神經(大椎)的纖維互相交錯,形成一複雜的臂神經叢。由此神經叢再細分到它們所支配的地方去。


C6T1神經根為正中神經作用於手臂前旋,手腕外展運動,和大拇指、食指、中指屈曲,其病變為腕道症,與三焦經有關。


C8T1神經根為尺神經,作用於腕部屈曲,小姆指和無名指的屈曲,小拇指的外展,大拇指的內展等,知覺是分佈於無名指,尺神經麻痺其病變為所謂的爪形手與小腸經有關。


C5C8神經根為橈骨神經,作用於手指、腕、肘的伸直肌肉群,其病變為垂腕症,與大腸經有關。


(2)   L1-5,為腰部神經叢,與膀胱經和腎經有關。


1234,腰神經負責屈臀運動,反應點在髂腰肌、環跳、巨髎二穴位地方。


L112椎下懸樞,三焦俞。


L214椎下命門,腎俞。


L315椎下,氣海俞。


L416椎下,陽關穴、大腸俞。


L234腰神經,為股神經主大腿內展,與足三陰經有關。


L4,腰神經為腓深神經,反應在脛骨前肌與脾經有關,特別是膝蓋反射在犢鼻。


L5,腰椎神經反應在整個腳背伸趾長肌,腳背垂足不能抬伸與足三陽經有關。


L517椎下正好在骶骨之間水平,即關元俞。


L45S1反應在臀中肌髀關穴,不能抬腿。


L45S12主腿後肌、坐骨神經部份,即171819椎、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部位。此神經根受壓迫的病變都可能產生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並支配膝部屈曲肌肉群,和膝部以下所有的肌肉。在膝部坐骨神經叉分為二大枝:


腓骨神經---支配腳趾之背側屈曲肌肉群,和知覺,其病變為垂足症。


脛骨神經---支配腳趾之前側屈曲肌肉群和腳掌的知覺。


(3)   S1-5為薦神經叢與腎經,膀胱經有關。


S1薦神經主腳大拇指、腳背、足跟等反射,跟腱炎。


S1神經即18椎下、小腸俞。


S234主肛門括約肌、性反射、脫肛或遺尿。


S2神經即19椎下、膀胱俞。


S3神經即20椎下、中臀俞。


S4神經即21椎下、督脈腰俞。


 


五、氣功醫療程序之效用和機理之探討


1.催眠暗示效用


精神催眠,是以醫師運用精神力量,用暗示感應的方法,誘導病人進入虛鬆、沉靜的大我狀態,顯揚出潛在意識,能夠接受並配合醫師的治療暗示,從而發揮病人本身的潛在自然療病能力。


人類的精神活動分為兩種境界


(1)   凡人類運用現實的感受如知覺、記憶、情緒、動作、思考、判斷,其所作所為,所思考的東西都為本人所知道,稱為顯在自我意識。


(2)   在超感知的境界內,作出微妙不自覺的活動為潛在意識。催眠並非真正睡著,它是經由醫師的精神力與病人的精神感知交流下,虛鬆身心進行如下二則的反應


A.      抑制大腦皮質層的顯在精神活動


抑制病人整個神經系統及器官無條件接受醫師的暗示產生其心理和生理的反應。這個時候病人對外界任何刺激不生反應,一切感知、認知都成了真空,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使它無感覺、無思念,只保留著潛在精神意識境界。


B.      激發潛在意識進入興奮狀態


醫師經誘導病人的顯在自我意識完全停止其活動後,此時病人的潛在境界裡,有極敏銳的感受力。全部的神經系統及各器官都受它支配,聽它使喚,發生心理學所稱的暗示作用。醫師乘此間隙運用各種方法在這潛在的境界中達到治療的目的。如下列方法


(1)神經信息之傳遞     (2)神經物質之釋放    (3)生物能量輸注


病人經醫師的暗示、誘導治療下,必然增加信心,摒棄自我痛苦的感覺和記憶,充分的在潛在意識中,引起生理條件的反射,作出自我調整,趨向體內各種分泌接近正常平衡的方向轉化。


2.神經信息之傳遞


上述的催眠效用,經醫師的暗示語言指令誘導下,病人在大腦皮質層的聯合感覺區,在極敏感的潛在意識裡,迅速的產生神經衝動。由思維作出導向,經神經元的信息傳遞,即時改變內因環境,對病理現象趨於穩定和正常。


下列為神經信息傳遞的重要原則


(1)   運動神經經絡為下行性的傳導


(2)   感覺神經經絡為上行性的傳導


A.      在大腦運動區的錐體細胞產生神經衝動後,由軸突傳送經內囊、中腦、橋腦到達延腦。多數的神經纖維在延腦產生左右交叉,然後再與神經細胞形成突觸,再由運動神經傳送到肌肉,再肌肉續分出許多的運動末稍板刺激肌肉收縮。


B.      感覺神經傳到大腦的信息,至少經由三個感覺神經元所組成,我們稱為一、二、三神經元。


第一感覺神經元-是由感覺末稍器官到脊髓間的傳遞,與第二神經元形成突觸


        。依照刺激的種類再分別由不同的感覺神經徑路上傳。


第二感覺神經元-由脊髓或腦幹傳到丘腦,在此與第三神經元形成突觸。突觸後


        的神經纖維作左右交叉,稱為感覺神經交叉,神經衝動再傳到


        視丘,經另一突觸上達大腦皮質的感覺區。


第三感覺神經元-由丘腦傳到大腦皮質的一般感覺區。


神經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包括疼痛、寒熱溫冷、壓力和觸摸,進而周圍神經系統之刺激可使腦神經細胞,接受此興奮性引發的衝動,再由神經纖維傳至各種器官。所以我們可以稱腦是外來衝動的接受器,也是運動衝動的發出器,而神經系統猶如傳送信號的媒介物,主要功用是傳遞起於大腦和身體周圍神經刺激衝動。


神經纖維信息傳導速度均不相同,一般平均約為每秒30-120公尺速度,因此我們可以瞭解,「氣功療法」經由催眠後的意念暗示,瞬間引爆神經傳導,及釋放神經化學物質,加上醫師生物能量的輸注,對疾病的治療可立即見效。


3.神經物質之釋放


人類對於腦和神經系統上的智識瞭解,使我們知道如何利用人身交感,副交感和中樞神經系統傳遞,立即可將外界的刺激能夠使其穩定和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這些反應是和神經系統中分泌的化學物質有密切關係。


神經的物質釋放,是在神經的節前纖維,和分佈在體內各器官之節後纖維所分泌之化學物質,分析的結果知道乙醯膽素,交感素均在生物化學和神經化學中扮演著主要化學的神經物質傳送的角色。


(1)   主要的神經傳送化學物質有二:


A.      乙醯膽素


B.      交感素-可分成腎上腺素和新腎上腺素


乙醯膽素,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的節前纖維,和副交感的節後纖維所分泌的一種物質,亦是運動神經的神經傳導物質。交感素,是由交感神經系統中大部分的纖維所分泌的一種腎上腺物質。因此人身在應付不正常的環境如激烈運動、打鬦、生氣、發怒、驚慌、緊張,抗寒熱時整個交感神經系統都進入高潮,腎上腺大量分泌,受其支配的全身各器官組織之活動性也都達到高峰,以應付緊急狀況,這些均為交感對刺激的反應。而一切和平使活動趨向平靜是靠副交感刺激的反應。交感神經經常是動態性、興奮性的、連貫性的,而且會消耗能量。副交感神經經常是抑制性的、穩定性的、不連續性的、局部性的、通常是能儲存能量。正常情形下人體這兩種系統互相牽制,互相平衡的在作用,其中所靠的化學物質就是上述的二種重要化合物,這些物質構成神經傳遞過程中重要的作用。


(2)   神經物質的傳送反應


人體神經系統中組織細胞所釋放出的神經化學物質,是經由液體滲透,擴散運動的途徑,再經由酶化作用,使生命體的神經系統產生對外界活動力,促使神經系統在直接或間接下產生傳送和控制作用。


  上述神經的重要化學物質乙醯膽素,它的運動力是受薄膜可透性,和離子的濃度影響,而產生電動力,亦稱之為「生物電」,能促使神經刺激的傳送和傳導反應。


4.生物能量輸注


人體內的臟腑軀幹,四肢等一切生機都由神經都由神經所主宰,從而發生正常的生理活動。而神經的活動功能皆由「生物能」所運作一切。所謂的生物能,上述已提過神經化學物質元素經酶化作用後而產生電動力。以精神學解說"能"是大腦神經中樞所發出的精神力量,這股精神力量通過脊髓神經而作用,往來於身體內外各部份。


從生物電學來說,人體是帶電的生物體,每一個細胞、肌肉、組織,都具有電性活動,所以才有腦電波、心電圖等的醫療電性儀器的運用。我們的地球日夜不停的發射磁波,磁波與人體的紅血球中的鐵互相呼應,相吸相引的激盪,形成了體內正常的血液循環系統。


天地之間,生命是大自然的電磁胚場,自然萬物皆由磁電所構成。從事氣功療法的醫師,必須在這宇宙的大磁場裡,修練得精神靈力波頻、和聚合宇宙的高能量電位,從而轉化為另一波「光子」能量,因而發生光電效應。才能給予病人做精神催眠暗示感應,和生物能量輸注治療。


下列是生物能量治療原理和方法:


1.治療原理-


1)大腦是精神力「光子」能量的聚能焦點,這些光子以光的速度進行投射到病人的大腦裡,給予吸收,發聲光電效力而形成彼此間磁電的感應。


2)醫師的高能量電位釋放輸注到病人的身體,補充其低電位差,和破壞病灶(3)醫師給予病人治療時,瞬間意念在大腦的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立即釋放熱能量,使皮膚血管擴張,溫度升高,此時的熱高溫能量往病人的低溫度傳導,同時可經由在腦視丘的中間神經變換冷熱,調節溫度達到治療效果。


4)磁電相吸導引,補其不足,瀉其有餘。


2.治療方法和程序-


1)精神力光子投射法


2)劍指注射法


3)五指金剛環能量輸注法


4)人電掌能量輸注法


5)人電導引法


氣功治療時,以精神力與「人體光子能量」投射治病人前額腦部感應區,形成彼此間磁電的感應,抑制病人的大腦意識活動,給予催眠的暗示感應治療。次再以劍指注射或五指金剛環能量輸注,或電掌置於腦中樞百會點,注入補充其不足的精神和能量,接著將雙掌在重要神經叢的五柱穴,或病灶點或左右上下,雙掌對照,能量輸注,電傳其間,以意貫穿之,破壞病灶,再用人體能量引活潑體內的神經細胞,而達到治療癒病的效果。醫師的精神力量,直接提升病人免疫抗體,即時興起病人的潛在自然癒病能力,而發生癒病治療的效果。


 


六、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近代醫學中之理論進步,是結合各種科技理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尋求合理的解釋,以期解開一切醫學上沒辦法理解之疑問。如本論「氣功醫學治療」,我們是從現代神經生理學、神經化學、和傳統經絡腧穴學做深入研究探討。吾人瞭解經絡的陰陽學說和自主神經中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在身體的機能活動裡皆由此兩種互相對立、互相制衡,而達到平衡統一的正常身體。氣功醫學就是根據此理論為治療基礎,經穴與神經生理學結合並不相矛盾,更印證它有更精確的醫療效果存在,因此我們必須無遏止的再結合中西醫學,民間傳統療法等,繼續謀求更完美、更簡捷、更有效的醫療方法,為人類健康創出貢獻。


 


如欲更進一步了解氣功醫學與能量醫學請看祐人潛能養身功。




〈資料來源: 氣功醫學治療之研究探討 / 李承忠  博士〉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