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和醫院張祺康醫師、臺大醫院陳錫中醫師


 


人類自出生開始,就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在睡眠中度過,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夜夜好眠。女性也較男性更易有失眠的問題。大家口中常講的失眠,到底是什麼? 在了解失眠之前,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睡眠的結構和睡眠調控的系統。


 


認識睡眠結構


    睡眠其實並非一覺到天亮,人累的睡眠依據腦部活動的狀態成分非快速動眼期(又分為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以及快速動眼睡眠。從入睡開始的階段一到四,是一個由淺入深的睡眠狀態,此時的生理機能和意識功能會漸漸消失。接著會進入到快速動眼睡眠;此時期的睡眠會伴隨著間歇性的快速動眼和作夢的經驗。


    以上被稱作是一個周期,而一整夜的時間可能包括了四到五個的周期。所以如果睡眠結構出現的時間、順序和平常有落差,就暗示可能有了某種疾病或睡眠障礙。例如在憂鬱症活躍時,患者會有快速入夢的狀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階段四深睡期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減少。


 


認識睡眠系統


    調整睡眠的三大系統: 睡眠債、清醒系統、生理時鐘。


●睡眠債:


    每個人每天如要啟動睡眠,一定要累積足夠的睡眠債。


    正常的仁經過整天的工作,睡眠債會隨著時間慢慢累積,等到了睡覺時間恰巧達到最高點,而啟動睡眠。


●生理時鐘:


    每個人每天會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和就寢,這部分的調控和體內荷爾蒙有很大關係,已知的是在睡覺前,身體就會開始逐漸分泌退黑激素,到半夜四到五點鐘時達到最高峰後,血中濃度開始下降。搭配著退黑激素日夜的循環機制,身體中包括中樞體溫、可體松(cortisone)等重要生理機轉也進行著日夜交替更迭的循環。


●清醒系統:


    當人類遇到危險或緊張時,清醒系統作用即在於抵抗睡眠系統的作用而維持清醒,但是要睡覺時,也必須能夠將清醒系統活性降低幫助入睡。睡意與清醒就像翹翹板的兩端,此消彼長,互相搭配唱和。


    如果因為一些內外的因素,例如疾病或老化而破壞睡眠架構,或造成調控睡眠的三大系統功能不彰或彼此搭配不良,就會造成「失眠」。


    失眠是被用來描述自己睡眠不佳的一個形容詞,除了有人抱怨「睡不著」之外,其實還可以分成不同的問題來看。失眠的症狀共可分為: 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醒及睡不飽等。一般心身科及診間常見的失眠主訴,不外乎以上四種。


    由於失眠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背後有相當多可能的病因,需要仔細地區分判斷,方能找到根本的原因,對症治療。基本上,失眠依照症狀是否超過一個月,分為「暫時性失眠」與「慢性失眠」。當慢性失眠已經影響到白天的情緒、工作效率或是造成精神不濟與疲倦時,這樣的失眠症狀往往只是冰山一角,就像發燒一樣,應該要找出真正的致病原,不宜盲目地服用藥物壓制症狀,治標不治本。


 


 


睡眠衛生與心身調節


    根據統計,踏進診間的失眠患者,其中有高達百分之四十的人屬於精神疾病相關的失眠。


    失眠的人大多有容易緊張、沮喪的特質,除了擔憂生活中的各種事務,最典型的心理現象就是對睡眠的預期焦慮,經常在就寢時間開始擔心自己今晚一定睡不好,接著又過度擔心沒有睡飽即它造成的後果。


    其實不論是失眠患者或是非失眠患者,干擾睡眠最重要的因子之一就是「過度清醒的心身狀態」。所謂過度清醒的心身狀態,就是就寢時間到了卻無法入睡,整個人還處在白天的活躍狀態。


    而要調整自己的心身狀況,好讓我們能在就寢前呈現最佳「預備入眠」狀態,就有賴於睡眠衛生和放鬆訓練。


 


建立睡眠好習慣


    睡眠衛生講的是一個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做到的睡眠保養守則,而主要在於強調我們如何和生活中許多的環境因子互動,來讓自己的睡眠狀態更好。


●睡眠四小時避免食用刺激性物質:


    咖啡因是一種常見影響睡眠的物質,而許多食物中含有咖啡因,例如: 咖啡、茶、可可、可樂、減肥藥等等,由於咖啡因的效力常持續數小時,睡前四小時內就不要在攝取含咖啡因食物。尼古丁為一刺激性物質,會造成身體釋放腎上腺素至血液中,使得身體亢奮而造成入睡困難且不易維持睡眠。至於酒精和前面兩者不同在於,酒精一開始作用可以快速誘導入眠,但是卻會造成睡眠結構的破壞,變得淺眠易醒。另外,盡量別空腹睡覺,但也別吃太飽。


●傍晚運動:


    適當的運動量以及正確的運動時間,有助於睡眠的形成。許多失眠患者睡前做激烈的運動想讓自己趕快睡著,殊不知睡前激烈的運動會讓自己處於亢奮的狀態,所以要在就寢前至少兩小時完成運動。較理想的運動時間可以訂在傍晚左右,進行有氧運動,至少三十分鐘。


●噪音、溫度、光線、床:


    臥室宜安靜,適度合宜不要太熱,不需要太明亮,而如果是有輪班需求者可以試著拉上窗簾或是戴眼罩阻隔光線;至於床鋪的環境,原則上軟硬的程度可以看個人喜好。


 


學會放鬆訓練


    放鬆訓練的目的在於: 降低睡前的身心過度活躍,好讓體內的睡眠系統能幫我們逐漸入眠。在睡覺前的一到兩小時,就得要結束工作,可以開始做一些放鬆身心的事情,例如: 聽輕音樂、整理床鋪,準備睡覺。這樣子規律且固定的慣性動作,是為了讓身體和睡眠建立起一個連結和習慣。並且再配合放鬆活動,作為睡眠前的準備。


    放鬆方式中包含了漸進式肌肉放鬆、腹式呼吸等幾種較常見的作法。這些方法的目的是讓自己能夠得到放鬆,只要找到適合的方法,就持之以恆地執行,讓放鬆成為自己的一個習慣。


●肌肉放鬆:


    學習肌肉放鬆的訣竅,是首先要學會體會肌肉緊張時的感覺。因此,該階段的訓練內容包括收縮肌群,注意體會其緊的感覺;再放鬆肌肉群,體會鬆的感覺。練習時要平靜、緩慢,不要急躁;並選擇一個安靜而不受干擾的地方,閉眼練習。依序收縮手臂、額頭、臉部、咬合關節、肩膀、軀幹、腳,甚至自己能夠感覺出每一個肌肉群產生的緊張,然後緩慢地放鬆,去體會放鬆的感覺。一般來說,每一個部位收縮約五秒,但這只是一個約計的時間,千萬不要因過度注意計時而分散了自己的意念。做法是先使肌肉緊張,注意體會緊張感,然後放鬆。


●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一種能吸入最多氧氣的呼吸方法,並能刺激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助於放鬆、安定神經,首先讓自己處於坐著或躺著的輕鬆位置,雙手中指輕觸放在肚臍邊,試著緩慢用鼻吸氣,用嘴吐氣,以腹部的起伏帶動呼吸,看著雙手中指尖分開,就代表是氣吸進來了,接著再緩慢平穩地吐氣,如果注意到自己有些不舒服或頭暈,可以改變一下呼吸的頻率或深度。注意腹式呼吸的目的是在放鬆,如果注意到自己呼吸完沒有很舒服,可能需要注意是不是肌肉緊繃,或是呼吸的次數深度需再作些調整。


 


累積睡眠債


    睡眠衛生與放鬆訓練能夠幫助睡眠的原理,就是根據調控睡眠的三大系統而來。失眠時,應該「累積睡眠債」,所以白天不宜躺床,但更要創造睡眠債,所以要在合宜的時間運動;如此「開源節流」便能創造理想的睡眠債。此外,失眠時也要「校準生理時鐘」;很多失眠患者為了能「早一點」入睡,刻意提早上床時間、或是賴床補眠的結果都會搞亂睡醒的節奏,撥亂生理時鐘。所以失眠時仍然要在合適的時間上床、起床。


    失眠時更要能降低「清醒系統」的活性;失眠並非睡前才開始,失眠其實是一個二十四小時的病。失眠的人睡眠嚴重不足但卻又睡不著! 因此,失眠可以視為是一個「過於清醒」的病。過於清醒造成睡意與清醒間的翹翹板兩端無法切換、僵持不下而造成失眠。睡覺前從事耗神的工作會增加清醒度,而睡不著時輾轉難眠卻又硬躺在床上會加重煩躁與清醒度。因此,睡前要練習放鬆,而睡不著時也不要硬躺,等到有睡意時再回去躺,這些技巧都可以有效緩和清醒系統的活性。


    失眠是個常見的困擾,多數的失眠止是冰山一角,需要仔細的診斷方能對症治療。長期失眠的患者,往往會造成後續更嚴重的情緒、內分泌、心血管系統的問題。因此,一般民眾與短暫失眠患者,平日應多運用睡眠衛生與放鬆練習保持好睡眠。而慢性失眠的患者則須盡速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保安康。


 


(摘自《建康,從睡前開始!》,原水文化)


 


§資料來源: 人間福報/醫藥養生/2013720號 星期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