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長期疼痛的患者,經常在不同的醫學專科間「流浪」,先找內科、家醫科,再找骨科、神經科,最後沒辦法了,連精神科也不避諱的前往求診,但辛苦了半天,不但沒辦法解除身體的無名疼痛,甚至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疼痛,也往往不明所以。
目前擔任新光醫院疼痛門診主治醫師的溫永銳說,長骨刺或傷口痛,可以開刀拿掉病灶,但有些疼痛(特別是慢性連續疼痛),就算開完刀,疼痛的感覺依然存在,甚至還多出其他的痛點,讓病患痛不欲生,束手無策。
赴哈佛專研減輕疼痛
求學時同時並修中醫及西醫,同時取得中醫師、針灸師及西醫麻醉專科醫師資格的溫永銳說,曾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疼痛療法,目前也在進行各類實證研究,希望找出各種能夠減輕病患疼痛的方法。
溫永銳指出,產生疼痛的原因很多,所涉及到的組織及器官就包括:神經、血管、骨骼、肌肉、心裡、疾病的併發症或後遺症、甚至自己過去對疼痛的經驗…等,所以最新的醫療觀念中,認定「疼痛」並不附屬某一科,而是整合各科知識卻獨立於各科之外,採用全方位方式對治疼痛的前瞻性新的一門專科。
「目前,在某些醫院已經開始有『疼痛科』的一般門診了」,溫永銳指出,早期的疼痛科醫師的治療範圍,大多僅限於癌末疼痛的控制,是屬於支持性、消極性的療法;但經由這些治療的經驗,加上最新的疼痛醫療觀念,目前疼痛科醫師已朝向積極找出病因及整合性的治療方向努力,因而也出現新病名:「神經病變性疼痛」、「患肢病」、「纖維肌痛症」…「對於疼痛,我們不會執著於某一器官病變或只給止痛藥消極減緩疼痛,而會從各種角度思考,該如何改善及管理疼痛。」溫永銳舉例說,早期某些科在治療疼痛時,常有「頭痛切頭、腳痛切腳」的做法,但病人就算開過刀,疼痛還是依然繼續,或原來地方不痛後,改成其他地方開始痛起來,造成疼痛敏感的轉機相當複雜,許多過去認為不相關的因素,現在也被認定可能會讓疼痛加劇,因此某些讓疼痛科醫師頭痛的不明疼痛,溫醫師也願意嘗試採用另類療法,以減輕病患疼痛。
所以疼痛科醫師面對病人表述不舒服症狀,可能會思考;究竟是疾病造成、神經病變、血管收縮、或是藥物副作用、運動或復健不足,抑或是心理因素,不過溫永銳坦言,國人比較無法接受開刀或侵入性治療,因而轉入物理治療的比例相當高。物理治療是不用藥的,必要的時候會藉助儀器或手技來阻斷痛感,從傳統醫學理論運用推拿、按摩、整脊、整肌…手法調整人體的肌肉骨骼系統,從而減輕骨骼、肌肉、關節周圍的疼痛。配合神經、肌肉、骨骼、解剖、運動以經絡穴位氣、能量進行舒緩減壓、調合血氣、平衡陰陽、提升免疫力,成為急性疼痛時,或各種慢性疼痛治療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