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出,藉由限制紅肉的攝取,能避免十分之一的肺癌或結腸直腸癌。根據《救命飲食》一書,及其他在過去六十年來備受尊重的癌症研究,如果所有的動性蛋白質能完全被避免,則癌症確實會變成罕見疾病。


 


        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吃肉與膀胱癌、乳癌、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食道癌、神經膠質瘤(glioma)、腎臟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卵巢癌、胰臟癌和攝護腺癌的風險相關。另一方面,有非常多的研究指出,疏果飲食有預防癌症的作用,包括最近在《美國醫學期刊》和《內科醫學總覽》的研究也有同樣結論。


 


        NIH飲食研究的研究人員建議,肉類含有非常多的致癌物質,包括在烹調或加工過程中形成的(例如雜環族化合物、亞硝胺)。他們也注意到,肉類含有其他潛在的致癌物,包含血基質鐵(heme iron,在肉類中發現的鐵的形式)、硝酸化合物和亞硝酸鹽、飽和脂肪、抗生素、生長激素及鹽。所有這些物質被發現會影響賀爾蒙的代謝、增加細胞的繁殖、損壞DNA、促進類胰島素的生長激素、增加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而所有這些都會導致癌症。


 


        最容易使血液濃稠的因素是食物蛋白質,尤其是自動物身上取得的。讓我們假設你吃一塊中型的牛排、雞排或魚排,與肉食性動物如獅子或狼相較,你的胃只能產出約二十分之一的氯化氫酸(hydrochloric acid)來消化肉中的濃縮帶白質。此外,貓科動物或狼體內的氯化氫酸濃度至少比人類高五倍。貓科動物或狼可以輕易地吃掉且消化雞骨頭,但人類卻不行。因此,大多數動物蛋白質會在未被消化的情形下進入小腸,不是腐敗(百分之八十),就是進入血液中(百分之二十)


 


        肝臟能分解一些被吸收的蛋白質,形成尿素或尿酸等廢棄物。這些廢棄物通過腎臟,與尿液一同排出。然而,在日常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包括肉、禽肉、魚、蛋、乳酪和牛奶時,肝臟的膽管中會形成愈來愈多的肝肉結石。這大大地降低了肝臟分解這些蛋白質的能力。


 


        蛋白質食物是最容易形成酸及讓血液變稠的食物之一。因此,當大部份蛋白質停止在血液中的循環時,它當然會讓血液變稠。為了避免心臟病或中風的危險,身體會嘗試把蛋白質丟進細胞周圍的液體中(組織液或結締組織)。這會讓血液變稀,且防止嚴重的心血管疾病逼近的危險,至少暫時可以。然而,那些被丟棄的蛋白質開始讓細胞間液轉變成一種膠狀物質。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試著前往細胞的營養就會被濃稠的液體困住,增加了細胞因饑餓而死亡的危險。


 


        蛋白質與癌症的關聯,在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之後才開始受重視,其中之一後來寫成《救命飲食》(China Study)一書。它指出不吃動物性蛋白質的人較少得癌症。肉類的消耗量與癌症風險有相關,這已在許多國家發表過的、超過百篇以上的流行病學研究中有報導。基於杜爾(Richard Doll)和培托(Richard Peto)在一九八一年的研究,估計有接近百分之三十五(範圍從百分之十至七十)的癌症,歸因於飲食,相似於抽菸對癌症的影響(百分之三十,範圍從百分之二十五至四十)。最近,一個大型的美國研究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證實紅肉和加工肉品的攝取量是最大致癌的飲食風險。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美國退休協會(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APP)的飲食和健康研究(Diet and Health Study)中,美國國家癌症中心檢測了一項有四十九萬四千位參與者的健康資料,在這個為期八年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較了前百分之二十吃最多紅肉及加工肉品的人,以及前百分之二十吃最少的人。


 


        研究結果十分引人注目。吃最多紅肉者,患有結腸直腸癌的機率比吃最少者高了百分之二十五,得肺癌的機率則高了百分之二十。食道癌和肝癌的風險則分別增加了百分之二十和六十。多吃肉也會增加男性的健康風險和胰臟癌發生率。在針對截至二00五年為止已刊登的結腸直腸癌研究,所做的最新統合分析裡,發現吃紅肉會增加百分之二十八至三十五的風險,而吃加工肉則增加高達百分之二十至四十九的風險。


 


        身體會試著引發另一個、甚至更複雜且十分巧妙的生存反應,來避免細胞死亡。為了從細胞間液中移除蛋白質,身體會重建蛋白質,且將它轉換成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一種百分之百的蛋白質。在這種形式下,身體能將蛋白質建立在血管壁的基底膜(basal membrane)上。為了容納過多的蛋白質,基底膜會變得比正常濃縮八倍。一旦微血管充滿蛋白質或膠原纖維,動脈血管的基底膜就會開始做同樣的事。這最終會導致動脈的硬化。


 


        現在,身體必須面臨更多的挑戰。厚的微血管壁(也有可能是動脈)已成了供應養分至細胞的阻礙。血管壁逐漸妨礙了氧氣,葡萄糖,甚至水分穿透蛋白質的障礙,因而剝奪了細胞必要的營養。到達細胞的葡萄糖變少了。結果,細胞代謝效率就降低了,而廢棄物增加的情況,類似汽車引擎沒被適當地調整,或沒使用有品質的煤氣或汽油。


 


        除了阻塞血管壁之外,另一個複雜的因素也進來摻一腳。部分過剩的蛋白質會被伴隨在微血管旁的淋巴管吸收。這些淋巴管和附著於其上的淋巴結,是用來移除由細胞生產的正常數量的代謝廢棄物,並解除它們的毒性。它們也會帶走身體每天產生的三百億個細胞殘骸。因為細胞是由蛋白質組成的,因此大多數廢棄物含有老化的細胞蛋白質。由於被強迫要帶著消化肉類、魚或牛奶等食物產生的多於蛋白質,因而造成整個淋巴系統的負載過重,導致淋巴流的淤塞和液體和滯留。結果,阻塞的淋巴管會逐漸失去帶走細胞代謝廢棄物的能力。接著導致細胞周圍的液體中代謝廢棄物的高度濃縮,使細胞在過程中窒息。


 


        堆積在細胞環境中一系列的廢棄物,使細胞不僅被剝奪了氧氣,與其他生命所需的營養,而且也開始在它們自己產生的廢棄物窒息。細胞環境引人注目的變化,讓它們別無選擇地突變成「不正常」的細胞。


 


        細胞的突變之所以會發生,不是因為細胞基因運氣不好,被決定要變成惡性腫瘤。基因不會沒有理由就讓自己開啟或關閉。它們僅在那兒幫助細胞自我繁殖。然而,當細胞環境歷經了大的變化,藉由大大減少細胞環境的氧氣濃度,使它們能在無氧環境存活,並取而代之地利用代謝廢棄物來當能量。舉例來說,突變細胞能抓住乳酸,且藉由代謝它,來負擔一些它們對能量的需求。雖然這個非正常的細胞代謝型態有傷害性的副作用,但藉由這麼做,身體至少在短時間內能避免影響器官或血液的致命危害。藉由細胞突變,至少可維持一些缺氧細胞的生存。器官能被安全地保護,以對抗不可逆和突然間的崩壞和失能。這所有的方式,讓癌症成為一種生存機制,讓這個人在環境許可下存活夠長的時間。





資料來源:


《癌症不是病-它是一種身體的求生機制


阿育吠陀醫學醫師 安德烈‧莫瑞茲(Andreas Moritz)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