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嘉義長庚中醫科醫師 林貞儀

    因為中醫師在看病的時候都是靠「肉身」-既沒有內視了解又不驗血,因此廣大病友都不太清楚中醫師到底如何診察疾病,對於中藥與針灸如何治病更是霧煞煞,不知不覺間,中醫就批上了神祕的罩衫,神醫與秘方的小道消息於是大受歡迎。希望透過本文能為大家揭去這神秘的罩衫,讓真相大白!


 


    一般人看中醫,都知道醫師會問一些基本的問題、看看舌頭、以及把脈,因為這就是大部分中醫師看病的模式,也是病人所熟悉的模式。事實上,從你進入醫師的眼睛那一刻起,醫師已經開始從你身上搜集資訊了! 但因為把脈是為一感覺起來最「高深莫測」的診察模式,一般人都誤以為把脈才是中醫看診的關鍵,因此有的病人醫來二話不說,手先伸出來要考考醫師;有的患者則問醫師他有沒有癌症? 老實講,如果中醫師靠三根手指可以診斷癌症,那健保費就不會步步高昇了,因為各種高「貴」的影像學檢查就可以免了,病人也不用忍受切片檢查的恐懼。眾人對把脈的誤解,由此可見一般。


 


    其實把脈,歸類在「切診」,是中醫四診「望、聞、問、切」中的最後一環,依照中文的習慣,如果切診最為重要,或者應當最先施行,那麼應該會將之置首而成「切望聞問」,實則不然,說明把脈應是看診中最後一個程序,主要是根據由「望診、聞診、問診」所搜集來的資訊,藉由把脈做最後的確認,看看有沒有脈象與症狀不符的情況(例如病人的陳述是一派熱象,結果脈象卻是寒象),或是看看脈象中有沒有病人所未提及的疑竇(例如有感冒的徵象),如對脈象有任何疑議,這時可以再更仔細地詢問病情及觀察病人,以免誤診。而前三診(望、聞、問)是很重要的診察環節,中醫師用眼睛觀察你的一切,從步態到舌色;中醫師用鼻子嗅有無特別的氣味,包括口氣(口臭? 酒氣? 菸味?)、糖尿病病人久病的特殊氣味、傷口的氣味;用耳朵聽病人的語聲,看是氣弱游絲或聲如洪鐘;並主動提問了解病人的病痛情況即日常生活作息概況等等,最後第四診切診才是觸診,包括所有觸覺的診察,如把脈、肢體溫度、腹脹的程度等等。這四診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因此下次看中醫的時候記得要「表現如常」、「據實以告」: 不要在看醫生之前才刷牙漱口或大吃一頓,如此會導致口氣改變或舌苔改變(例如刻意刷掉舌苔或因食物導致舌苔染色);也不要因為快被叫到號了不趕去上廁所,而憋著進診室,看起來一附心神不寧遍身不適的樣子;更不能礙於面子隱瞞實情(如有需要,可要求閒雜人等迴避);也不要因自行判斷醫師所問的問題與病情無關而草率敷衍,因為中醫是將人體是為一個「整體」,不管看什麼病都必須要問一下日常生活作息情況,包括飲食、大小便、睡眠等等。


 


    繼把脈之後的另一大謎思,就是秘方與偏方。其實中醫藥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它是一種「個人化」的醫學。就像我們量身訂做旗袍一樣,世界上沒有兩個人的身材是完全一模一樣,也沒有兩個人的體質是完全相同,所以給王小明開的感冒藥,王媽媽不見得吃了有效;給王爺爺開的糖尿病藥,王奶奶也不一定能吃(要看各人體質)。那麼,那帖醫好隔壁鄰居就「肝炎偏方」,你怎麼敢吃呢? 難道你和他是複製人嗎? 像我就看過有人吃的肝炎秘方,其實是急性期用方,藥物非常地苦寒,並不適合慢性期服用,結果病人吃到拉肚子(兼見怕冷、手足寒、食慾不振),還自認為那是在「排毒」。所以,如果有病痛,一定要找中醫師來「量身訂做」你的藥物,不能隨便把別人吃了有效的藥拿來亂吃,如果實在很想一試,至少先拿給合格的中醫師看過,讓醫師確認是否合適。


 


    別人的藥不能亂吃,那自己的藥總可以吃吧! 這,也不盡然。因為人的體質是會變化的,上次生病開的藥吃了有效,這次又生同樣的病,難道不能把上次的藥再拿來吃嗎? 這得要看你上次看的病和這次一不一樣。就拿感冒來說吧,中醫治療感冒初起效果非常理想(所以感冒要記得及早看中醫),但是感冒在中醫有分風寒感冒、風熱感冒,還有秋燥和暑濕,未經中醫師診斷,難保你的感冒性質與上次一樣。另一方面,因為體質會變化,所以同一帖藥不能長期服用。例如一個手術後氣血虛的病人,吃了調補氣血的中藥後精神體力大有改善,就誤認為那帖藥就是仙丹妙藥,愛不釋手日不離口,殊不知一旦氣血不虛之後,再續服補藥說是火上加油也不為過! 同理,任何中藥都講究「中病即止」,也就是原來的疾病已不存在或起變化時,就該停藥或換藥了。就算是慢性病,也不能長期服用同一帖中藥,必須要根據病情及體質變化,適時調整! 所以可別再要求你的醫師一次開好幾個月的中藥了,中藥是用來治病的,病情是會變化的,病情減輕藥量也要減輕,病情惡化藥物也要變化,這和西藥「慢性病處方籤」是完全不一樣的,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這裡我不得不簡單說一下中藥的原理。事實上中藥是經驗用藥,一個發燒的人如果吃了某一種東西(假設是綠豆)燒就退了,而且履試不爽,那麼綠豆就會被貼上「寒性」的標籤,用來治療「熱病」,也就是用綠豆的「寒性」來矯正病人的「熱象」。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大蒜,大蒜因為可以治療溼「熱」下痢(也就是大便裡有膿有血的急性感染性腸炎),所以被歸類為「寒性」,充分說明中藥的寒熱是「功能」定位。中藥的作用原理就是「矯正體質偏性」,因此體質虛寒的人要吃熱補的藥,體質燥熱的病人要吃涼潤的藥,如果吃錯了,病情是會難起色的。而你屬於何種體質,該吃什麼藥,就有賴於中醫師專業的判斷了,因此千萬不要誤導中醫師,看診的時候記得要「詳實以告」。


 


§資料來源: 長庚醫訊 中醫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ma04142000 的頭像
    mama04142000

    祐人潛能養生氣功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