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學院的研究發現,禪修的作用遠遠不止使你感覺平靜、心情舒暢,常時間的禪修還能改變你的大腦結構,讓思維越來越清晰,頭腦越來越年輕。
所謂的禪修即是透過簡易的靜坐調息使身心放鬆,讓意識腦波平穩,讓我們的身心靈健康。
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表明,每天禪修能夠改變大腦結構,甚至可能減緩因年齡漸長而引起的大腦衰退。最新公布的研究成果指出,每天禪修40分鐘左右的人,其大腦皮質比不禪修的人要厚。
「大腦皮質在做決定、有效記憶以及處理人腦和身體的關聯方面都起著關鍵作用」,研究人員薩拉‧拉薩爾(Sara Lazar)說。在最近一次盛大的精神科學會議上,她提交了這項剛剛得出的研究成果。
作為哈佛醫學院下屬麻省總醫院的資深科學家,薩拉‧拉薩爾明確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首次證明了大腦結構的改變與禪修有一定關係。通常,禪修者的某些大腦皮質會更厚一點,這些區域通常與注意力、視覺信息處理以及對刺激的敏感度相關聯。這種情況表明,禪修可能延緩大腦在這一特定區域因年齡而引發的大腦薄化。」
禪修對大腦結構到底有何影響? 這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問題之一。近期,薩拉和同事們還開展了一項研究,他們使用核磁共振造影,對15名有過多年禪修經歷的禪修者和15名普通人加以比較。
研究發現,禪修確實增加了大腦皮質中專門分管注意力和感官的區域厚度,如大腦前額皮質及右側前腦島。「邊禪修邊活動大腦,它就越來越大了。」薩拉說,這項研究的結果還表明,傑出音樂家、運動員和語言學家在大腦皮質相關區域均出現了加厚的情況。薩拉說,禪修者顯然「並非坐在那裡無所事事」,雖然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加以證實。
當然,這並非唯一表明禪修能改變大腦功能的研究,大腦功能的改變還能通過腦部造影加以測量。近期,對於僧人們的研究說明,長期系統的禪修改變了大腦之中主要的電子脈衝。
麻省理工學院: 禪修激發大腦潛能
在專家雲集的精神科學會議上,薩拉的研究只是眾多探討禪修對大腦潛在影響的論文中的一篇。事實上,早在2003年9月,麻省理工學院就曾經舉辦了一個名為「思維調查」的會議,探就科學與禪修在人類的知覺觀念上如何相互感應。
在麻省理工學院克萊斯格(Kresge)禮堂裡,1200人參與的會場氣氛熱烈,講壇上插滿了向日葵,一排排加有厚軟墊的白色椅子與斜紋西服和金黃色的長袍交相輝映,所有這一切都預示著這絕非一般的技術性專題研討。在這裡,佛學家們與科學家們共同探討了諸如注意力、精神意象以及情緒等方面的問題。
作為此次會議的合辦單位,麥加文大腦研究所躊躇滿志,要努力尋求徹底了解人類所有比較高級大腦功能的生理學基礎。該研究所相信,這樣才會更好地促進社會各階層的交流。
自從2000年創建以來,麥加文研究所已經匯聚了一個跨學科的研究群體,研究所還有最新的大腦掃描相應技術。這裡的兩位研究人員南希‧摩爾(Christoper Moore)對禪修培訓及其更廣的精神學意義尤其感興趣,他們都研究感知結構,有人認為這可能會影響到注意力和禪修的精神意象方面。他們都是僧人為研究的「特殊參與者」,認為他們具有很大的合作價值,可以幫助形成一些新的研究問題。
坎威舍是麻省理工學院此次會議的代表,她也在小組會議上做了發言。除了目標是別與認知意識以外,她還研究視覺注意力-大腦當中有選擇地處理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的機能。
「迄今為止,視覺注意力領域幾乎無人問津,知覺機能到底會怎樣隨經驗而改變?」坎威舍說,她以進行過廣泛注意力培訓的僧人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這類培訓會如何改變注意力的特徵。當僧人們說,「瞧,我們經過培訓注意力好多了」的時候,她顯得更加興致盎然。
會議結束時,與會者倡議展開新一輪的禪修研究,尤其要針對初學禪修者進行更大範圍的研究。親歷了一大群熱情有加的禪修迷和廣泛的媒體關注之後,麥加文研究所所長菲力浦‧夏普(Phillip Sharp)清楚地感受到,神經系統科學已經羽翼豐滿。誠如他所說的那樣,「我們現在關注的,正是社會上感興趣的問題。」
■有許多研究表明,禪修對於腦部結構及心跳、呼吸、代謝功能等均有明顯的正面影響。
禪修: 醫學界和心理學方興未艾的熱門話題
禪修與情緒的本質問題也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之一: 人為何會喜樂、發火? 在大腦如何運作的觀念上一直背道而馳的僧人和西方科學家,目前已經投入了更多的人力,進行更為嚴密和更加精準的研究。
眾所周知,雙方合作的意願由來已久。數十年前,科學家們已經開始研究禪修,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進行的頗具影響力的研究中,哈佛醫學院心臟病專家赫伯特‧本森(Herbert Benson)發現,即便簡化到不能再簡單的禪修,也能對人產生連續的生理效益,如心跳減緩、代謝功能加強以及呼吸頻率正常等。他在1975年的暢銷書《放鬆應對》中,詳述了關於禪修最早的科學實證,進一步確立了在工作場所、醫院及其他場合建立緊張壓力診所的必要性。
當然,這類研究常常讓看起來溫無爾雅的科學家們開始一場又一場舌戰。例如,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斯蒂芬‧科思林(Stephen Kosslyn)是精神意象方面的權威,她曾一度對僧人數小時之內仍能保持錯綜複雜的精神意象感到迷惑。他驚呼道:「按照我對大腦功能的理解,那簡直就是不可思議。」
在僧人們看來,像性格、情緒這一類的精神屬性是可以修煉出來的技巧;而科學家們則普遍認為,這類特徵早在年輕時候就在大腦中定型了。
然而,現代神經系統科學及新型造影技術的出現,像科學家們提出了挑戰,他們必須要從更廣的方面來探討大腦的功能問題。
最近,布魯斯‧奧哈拉(Bruce O’Hara)及其在美國列克星頓(Lexington)肯塔基大學的同事進行了一項試驗,探討禪修是否能夠幫助人們減少不必要的睡眠。他們動用以廣為人知的「精神運動警覺任務」來量化睡眠對精神敏銳度的影響。這個試驗要求參加者眼睛盯著液晶顯示螢幕,一旦出現了圖像,就按按鈕,一般而言,人們需要2/10到3/10秒做出反應,但睡眠不足的人需要長得多的時間來作出反應,有時甚至壓根就不會有任何反應。
奧哈拉說:「參與禪修的每個人都有了改善。」這種改進在徹夜不眠之後就更顯著了。
但他也承認:「它為什麼能改進身體機能,我們毫無所知。」眼下,研究小組正在針對那些每天花數小時練習禪修的人進行研究。
思維與生命研究所所長亞當‧恩格爾(Adam Engle)說:「今後我們將更加關注僧人和科學家們應該怎樣合作開展研究,策略和方法論是什麼。」他表示,研究中心已經枕戈待旦,要在禪修培訓及其更廣範圍的神經病學理論研究上大展身手。
正如心理學家們研究訓練有素的運動員,目的在於了解他們的身體,精神學家聚焦於那些每天修練10小時以上的僧人,是為了理解他們的大腦。儘管很多關於禪修的研究還遠未達到可以得出實質性結論的地步,但正是這些初步研究對大腦終極能力的科學觀提出了挑戰,並為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