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尋求健康,延緩衰老、強身壯體、延年益壽最為常用與竭力推崇的方法,近年來,人們對艾灸更加重視,能泛用於未病先防,養生保健與疾病預防法,艾灸預防保健方法又稱【保健灸】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艾草煙薰用在人口密集與氣候潮濕的場所,及無毒性和副作用,又無化學藥劑殘留之害且有驅蟲除瘴、淨化增香之效。


 


    艾葉來源廣泛,氣味芳香,藥性辛溫,燃燒均勻,火力溫和,熱氣芳香。艾灸透過熱力穿透皮下組織,將藥效導入,藉由白血球擴大活化細胞增強微血管循環,使辛熱之功效穿透經絡,進而增強身體抵抗力及免疫功能。溫補虛衰之腎陽,溫通鬱滯之諸經,袪除病邪,延壽緩衰。


 


艾灸的好處


    全身溫灸止痛治病適用於周身疲倦、酸痛、手足冰凍、肩頭酸痛、腰膝酸軟無力、畏寒、汗出、勞累、頭痛、偏頭痛、腰痛、手腳冰冷麻木、腸胃蠕動無力、失眠多夢、月經不調、痛經、勞累疲倦、坐骨神經痛、風寒感冒、胃痛、嘔吐、腹瀉、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水腫、慢性痛及職業病等。


 


為父母灸一灸可以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夫妻倆相互灸一灸可以強腎健體,提升生活品質,改善亞健康


替孩子灸一灸可以增強孩子抵抗力,讓他健康成長


 


 


    針灸是中國古老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醫學帛書」和「黃帝內經」第一次記載針灸療法,兩書成書於漢代或上朔至春秋戰國。不過,據考證,新石器時代人已知道用砭石來治病,當然,理論的完成及針具的發展,還是以後的事。梵文「長阿舍經」、「正法華經」、「寶雨經」及「楞嚴經」都有談到針灸的療法,可見針灸也盛行於當時的古印度。針通常是以不銹鋼或銀為材質,按穴刺於肌肉或骨縫之間,其手法有一百多種,歸納為補、瀉、平補平瀉,以酸、麻、脹、重為有針感,穴位的準確度、手法的熟練度與針感的強弱控制是針效的關鍵。灸分火熱灸與非火熱灸。火熱灸大致用艾草、硫黃、麝香、藥捻灸;非火熱灸有天灸和化學灸,天灸是採用各種刺激性植物,如蒜、白芥子、吳茱、班螫、蓖麻子使皮膚充血,起泡,達到治療的目的。針灸既方便又快捷,常可治療急症以起死回生。如心臟麻痺、針內關穴。溺水,除正規排除異物、施人工呼吸外,更針人中穴、會陰穴、內關穴。急性胃炎、胃呆、針中脘穴、足三里穴。牙痛針合谷穴、內庭穴。至於灸法,唐代名醫王燾稱是「醫之大術….要中之要」末學也深覺佛門修行人深居山中,醫藥不便,學習灸療又較簡單,應該提倡。


 


    灸療法源於「黃帝內經」時代之前,在長沙市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就已記載了灸療,「內經」更有系統的介紹灸法,並以作為灸療的代名詞,張仲景的「傷寒論」重視灸法對少陰病的治療,唐代明醫王燾稱是醫之大術要中之要醫療不使時用灸療有其大用,南北朝灸法盛行民間,稱聖火連皇帝下詔都禁止不了。唐代政府重視醫療,設有灸師這個職稱,可見灸法的療效確著。灸法用於急救效果如宏,犬舌咬傷二小時內,用半條灸二至八壯多能痊癒,修行者在山中修行,時有蛇蟲咬傷,最好隨時備妥艾絨。疔瘡癰疽,直接灸患處,胃痛灸中脘、足三里穴。休克灸百會,頭痛灸合谷、太陽、百會穴。哮喘灸膻中、膏盲、肺俞、腎俞穴。另外大灸療法可治枕頑痼疾、虛寒體弱,久病不起者。其方法是沿著足太陽膀胱經各穴道置放鹹蘿蔔及蒜泥,再放艾柱於其上,點火燒艾,至皮膚通紅為止。繼灸腹部足陽明胃經。大灸後,於十指頭放血,並針三陰交。灸療應重調養、避風寒、慎五辛。灸法除可用於治療外,亦可用於保健,流傳的一句話「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乾」就是指常灸足三里的保健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ama04142000 的頭像
    mama04142000

    祐人潛能養生氣功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