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喝水與健康


    俗話說:「人能三日無禮,不可一天缺水。」,根據研究,常人不吃東西,大約可以存活四個星期,甚至可長達二個半月;但如果滴水不進,在常溫下大概只能忍受三天,炙熱的天氣,恐怕這一天也難捱。可見水份對人體的重要性。


    人體當中有一半以上的比例是由水份組成,含水多寡因年齡、性別及肥胖程度而有所差異,成年肥胖女性含水量低的可只佔45%,瘦小嬰兒則可高達80%,年齡愈大,水份含量愈低。所以嬰兒對水份的流失較容易引起併發症(一般嬰兒身體的水組成佔70%);我們常說女人是水做的,事實上南人比女人水份含量要高,(成年男性平均體內含水量60%,成年女性50%);肥胖者水份含量要比正常人少約5%6%


 


現代孩子多不喝白開水


    水是維持生命的必要物質,可以調節體溫、幫物消化、運送養份、促進腸道蠕動、紓解及預防便秘、排除廢物等功能。每天應攝取15002000C.C>的水份,約相當於68杯水。


    許多人會質疑一天為何要喝這麼多的水?  因人體一天所排出的尿量,光是水份就佔有1.5公升左右;加上呼吸、流汗或不自覺皮膚水份蒸發、糞便等,合計所排出水份大概22.5公升之譜,可見喝2公升的水並不多,其實只是補充失去的水份而已。喝白開水是不會胖的,但若喝的是「糖水」,想不胖也很困難。董式基金會從民國77年起,開辦「兒童體重控制班」。發現參加的學童,多半血脂肪都超出正常範圍,過去一直認為飲食西化-西化速食,是兒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最近發現「把飲料當開水喝」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現在的孩子多半不喝白開水了,他們喝的一定是要「有味道」的飲料,這些有味道的飲料,多半是含糖的飲料。


    台灣地區單是在校園裡,學童一年就可以喝掉至少23億罐的飲料,且有延年增加的現象。


    由於業者,每年不惜花費數以億計的鉅資,大做飲料促銷廣告,創造流行,以致原本應是偶爾喝之,居於「休閒、社交性」的飲料,竟被認為白開水的替代品,是一種擋不住的誘惑。自動販賣機儼然成為學童飲水的另一大來源。


    台灣飲料一年的銷售量近達400億元,根據台大李教授曾做的調查,台北市國中生平均每人每二天至少就要喝下一罐的飲料。的確,飲料比起水來,是要好喝得多。尤其是現在的飲料花樣還真不少,加上優美動人的廣告,讓人直覺口渴時,就想喝飲料;可是,在喝下飲料感覺過癮及神清氣爽的同時,您是否也想到含糖飲料竟為身體體內、體外的環境,帶來很不好的影響?


 


() 釐清十大水謠言


流傳在人們口耳之間,許多關於「水」的傳言,聽起來可親又可怕;一會兒「喝水都會胖」,一會兒「喝水減肥」,令人無所適從。《有機誌》特地整理十大水謠言,看看在似真似假的詞藻背後,究竟是真實還是謊言!


 


1. 人體是酸性,所以要喝檢性的水中和?


    人體酸鹼值大約是Ph7.4正負0.5,屬於中性,並非酸性。食物進入胃部後,胃會分必胃酸,和其他分必物一起維持人體平衡,即使吃了鹼性食物也會被中和。因此飲用鹼性水的作用沒有民眾想像得大。


    肺臟和腎臟是維持酸鹼平衡的重要器官,肺臟速度較快,靠呼吸排出酸性的二氧化碳;腎臟則是過慮及分泌作用,排出酸性物質。兩者擔負起排酸的責任,因此無須擔心體內過酸;但部分疾病患者,如尿毒症患者因腎臟功能不若健康的人,排酸能力也會變差。


    雖然人體有設計巧妙的酸鹼平衡機制,但多吃蔬菜水果卻時可讓尿液變鹼性,肉類攝取過多則會讓尿液變酸。因為偏食會造成營養不均,再完美的身體構造也幫不了忙。


 


2. 易胖體質,喝水都會胖?


    這個說法不合理,實際上也不可能如此。有些人喝水之後,體重的確會增加,表是體內水分不容易排出;但水分不易排出的原因,除了飲水和進食量的影響,還牽涉到各人基因控制,也就是體質問題。


    如果身體健康檢查都正常,但還是有水腫現象的話,不妨略微減少水分攝取量、盡量調整飲食習慣,例如不要吃鹽份太高的食物,而不是依賴藥物改善。


 


3. 喝水排毒,新陳代謝更好?


    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喝水會排出體內廢物,適量的水更能促進正常代謝,有些病人會泌尿道感染、結石,就是因為喝水量不足。喝水適量才有益身體,工作和活動量正常的人,一天飲水不要超過3,000cc,不需太過緊張。


 


4. 喝水止餓,還能降低頭痛頻率?


    人體吸收水分的速度快,喝水能增加飽足感、暫時解除肌餓感。但喝水降低頭痛頻率的說法目前沒有學理根據。


 


5. 喝水能讓皮膚更漂亮、膚色更白皙?


    人體有六成到七成是由水建構而成,年紀越輕,體內水含量越高,像小朋友就高達八成,所以皮膚看起來非常水嫩;老人家則是五成,因此皮膚較乾燥。因此水喝太少,皮膚確實會比較乾。


 


6. 喝冰水會讓身體為了提高體溫而消耗熱量,可以減肥?


    冰水也是水,不會幫助消耗熱量,所以此說法沒有理論根據。


 


7. 睡前喝水會水腫? 起床喝()水可以清宿便?


    有些人因為體質或疾病關係,喝水會造成水腫,但不一定是睡前喝才會。起床時,喝點溫水能增強大腸蠕動,激發「胃大腸反射」,讓大腦發佈命令、要求胃腸開始運轉。若想喝淡鹽水,只要病人沒有腎臟、心臟病等問題,溫水加不加鹽都沒有太大差異,只是要注意自身是否有內科疾病。


 


8. 水煮滾之後,必須再沸騰15-20分鐘以除氯?


    自來水中添加的氯和其他有機物結合,會產生致癌物三鹵甲烷,但水滾時氯氣就會蒸發;民眾若對飲水含氯感到恐懼,建議可使用開飲機,注意定期更換濾心、內膽即可。


 


9. 反覆加熱的「千滾水」有害健康?


    自來水的金屬物含量都在標準質以下,量也沒有想像中大,不會因為反覆加熱而使得濃度變高。反覆加熱或許有少量汙垢、細菌,但不用過度憂慮,因自來水都已過濾處理了。


 


10. 喝礦泉水對身體比較好?


    礦泉水內含的礦物質是人體所必須,但是我們能從日常飲食攝取,礦泉水不適唯一途徑;喝水最主要是促進新陳代謝,並不在補充身體養分。因此要攝取礦物質? 礦泉水不是最佳選擇。


    國際上對礦泉水的定義是: 天然且不經過任何化學性的處理。然而礦泉水真的是「礦泉水」? 恐怕不一定。台灣並沒有「礦泉水」的認證,標榜來自台灣某地的好水,一般只能水源所在,水質是否良好取決於廠商生產過程。「好水」一詞常是宣傳手法,政府也不會介入,端看民眾接不接受。


 


()


喝水好處多


    起床後喝點水可以幫助腸胃蠕動,睡前微量補充即可,不建議喝太多,因為大量水分容易引起尿意,尤其對中年老人而言,睡眠品質會受到很大影響。


    以生理學角度來看,飯前半小時喝水較好,因為人體吸收水分的速度很快,想減肥、控制體重的人,可藉由酌量飲水讓胃撐開,增加飽足感。至於飯後喝水、喝飲料則不建議,因為胃酸多少會被稀釋,減緩消化速度。


    不過,其實飯後喝水或飲料,影響消化程度沒有想像中嚴重,不需過度緊張,維持均衡飲食即可。


 


喝太少,會生病


    想要知道你喝的水夠不夠,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 觀察尿液顏色深淺。一般人症常尿液應該是呈現淡黃色,若色澤太深,就是水喝太少的警訊。我們的腎臟很聰明,在水分不夠時,會自動回收尿液;在病理上,尿液顏色也是判斷腎臟病的關鍵。


    部分女性不喜歡太常跑洗手間,因而自動減少水分攝取,但這樣的生活習慣常會引發泌尿道感染;男性太少喝水,容易形成結石。而有便秘情形的人,也應多補充水分,以刺激腸道蠕動、軟化糞便。


 


喝太多,會中毒


    水喝太多的確可能造成肺水腫或低血鈉症,後者即是所謂的「水中毒」,不過此症狀是許多疾病的表徵,不僅僅與喝水過量有關。


    長時間運動、大量流汗後,人體電解質也會伴隨水分流失,這時若突然補充水分,會稀釋電解質,就會產生水中毒。所以即使大量流汗或劇烈運動後,也ˋ不建議在短時間補充大量水分。運動後可以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或者喝少許淡鹽水,也是補充鈉離子的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0414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